圍棋培訓機構加盟與圍棋培訓班領導講話稿

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圍棋培訓機構加盟,以及圍棋培訓班領導講話稿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圍棋打假第壹案?真樸侵權聶衛平案正式進入司法流程

近日,“棋聖”聶衛平、北京弈友圍棋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弈友)和聶棋聖源(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聶棋聖源)分別就北京真樸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真樸圍棋)侵犯聶衛平姓名權、肖像權的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和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相關訴訟。

此次聶衛平狀告真樸圍棋,是圍棋圈首例侵權案,目前,法院已經正式受理案件,進入司法環節。

弈友和聶棋聖源都是聶衛平創辦的公司,其中,弈友運營的“聶衛平圍棋道場”係聶衛平親自指導、並授權用其形象進行宣傳的圍棋培訓機構,而聶棋聖源則是“聶衛平圍棋教室”等著名圍棋培訓商標的商標持有人。

真樸圍棋也是壹傢從事圍棋培訓的教育機構,根據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公示內容顯示:北京真樸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12月19日,註冊資本10萬元,有兩位自然人股東,分別是李祝捷和洪波,其中洪波兼任法人。

據奕友和聶棋聖源方麵透露,真樸圍棋曾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私自在官方網站、紙質宣傳頁及店麵裝潢中使用聶衛平的姓名、肖像以及“聶衛平圍棋教室”商標;並虛構真樸圍棋與聶衛平的關係(謊稱聶衛平是其領導人,是其圍棋培訓項目的技術總監)來進行商業宣傳。奕友認為,真樸圍棋的上述行為涉嫌不正當競爭,同時也涉嫌侵犯聶棋聖源的商標權和聶衛平本人的姓名權、肖像權。

而在2016年10月,真樸圍棋法人洪波曾對此事做出過回應。據洪波所述,“聶衛平圍棋教室”是他和聶衛平於2006年創建的品牌,並於2007年開始向商標局提起申請。當時壹共註冊了兩個商標,壹個是“聶衛平圍棋教室”,壹個是“聶衛平圍棋道場”。

在洪波發表的聲明中表示,隨著利益的沖突,真樸圍棋放棄了“聶衛平圍棋教室”這壹品牌,不再授權任何機構使用,並改成了“真樸兒童圍棋教室”,而聶衛平則放棄了在真樸圍棋的所有股份。

但是,由於真樸圍棋是加盟制,許多加盟商在過了授權期以後,仍舊在使用“聶衛平圍棋教室”的品牌,這確實構成了嚴重侵權的事實。

在2016年11月,聶衛平就在新浪微博發布打假:“推廣圍棋是好事兒,但前提是合法,不能胡來!”並附上了壹封律師起草的聲明,警告假借“聶衛平”之名宣傳的培訓機構,其中,真樸圍棋就是冒用、亂用“聶衛平”品牌的機構之壹。

2018年3月15日,聶衛平圍棋道場通過公眾號發布文章稱將“打假到底”。但很多證據顯示,真樸圍棋的侵權行為仍未停止。

在聲明、警告等方式都無果的情況下, 弈友、聶棋聖源和聶衛平本人正式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希望能夠有效制止真樸圍棋的持續侵權行為。

對此,弈友和聶棋聖源股東、“棋聖”聶衛平九段表示:“圍棋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圍棋培訓行業也水漲船高。有些人卻私自使用本人的姓名、肖像及‘聶衛平圍棋教室’品牌,攪亂混淆培訓市場。雖然弈友和聶棋聖源壹直致力於圍棋的普及和推廣,但是對於這種涉嫌違法行為,我本人以及公司都是零容忍的態度,決不允許有任何人任何機構用任何形式盜用‘聶衛平圍棋教室’品牌、侵犯我個人的姓名權、肖像權。”

老俞閑話丨閱讀和學習是成長的最好途徑

(本文內容來源於抖音直播“俞敏洪對話羅振宇”)


俞敏洪:各位朋友好,我今天邀請了羅振宇,壹起圍繞“讀書”的話題聊聊感想。


我壹直認為閱讀是壹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壹個人壹個月能讀三本以上的書,就可以界定為壹個好學的人,或是壹個成長型人才。


成長型人才的標誌很明顯:首先是樂於接受新事物,不論是二次元、比特幣還是元宇宙,衹要是新鮮知識,都願意去了解,包括壹些網絡語,比如YYDS、種草等等;


第二,他們會不斷閱讀,每個月都能翻閱不同類型的書,讓自己的知識和眼界不斷擴展;


第三,願意結交更能給自己帶來見識、判斷力的朋友,同時也願意背著行囊走天下,能對行走的目的地的文化傳承、歷史傳承、風俗民情有所研究,而不僅僅是拍個照打卡;


第四,願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研究不斷創新,並且能通過努力讓自己更上壹個臺階。



另壹種類型則是頑固型、非成長型。儘管現在大傢都可以通過刷手機獲取大量信息,但這類人並不是為了成長而了解信息,隻是為了消磨時光而已。固化的生命狀態有幾個明顯特徵:不主動閱讀能讓自己有所收穫的書,在工作上不尋求知識的豐富、經驗的積累或崗位的提昇,對外面世界發生的事情或者狀態不感興趣等等。


我們要盡可能成為成長型人格,成長型人格並不是死皮賴臉地奮鬥、努力,定壹個巨大的目標讓自己日夜不睡覺,而是每天在自己的內心有或多或少的要求,比如每天讀半小時書,壹個禮拜找壹兩個朋友深度聊聊天。


通常最有收穫的聊天有兩種:第壹種,和真心的朋友聊天,敢於指出我們身上的缺點和毛病,能深度聊,能坦誠相見;第二種,和比自己水平高的朋友聊天,讓他的思想、判斷、眼光、格局影響自己。


同時,我們要盡可能學會深度行走,去看博物館,看壹個陌生的城市,了解那個城市的歷史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讀書,這或許不會給我們帶來壹時的好處,但是能給我們帶來思想的增加、厚度的增加、甚至是風度的增加,或多或少會給我們的未來帶來重大的好處。


對談環節


01. 活成壹支蠟燭

俞敏洪:羅胖妳好。


羅振宇:俞老師好,妳幾乎每天晚上都直播,太拚了。


俞敏洪:我沒有每天都直播,我現在壹個禮拜播壹到兩次,昨天我和余秀華做了壹場麵對麵的溝通。她來到北京了,說想見見我,我們就壹起聊了聊。


羅振宇:她現在身體還行吧?


俞敏洪:還不錯,還找了個90後小男朋友,小男朋友昨天也來了。


壹直以來,我覺得做人的標準有兩個:第壹,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和工作,我覺得妳和我都找到了;第二,不論是個人生活還是事業,我們做的事都不能傷害到別人。


在第壹點上,可能余秀華年輕的時候就反抗了自己的婚姻以及生命狀態,所以她有很強烈的、直截了當的意識想去實現自己想要做的那件事。壹個人不敢突破自我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周圍人的眼光、社會習俗,牠們讓人感覺到不被允許、壓力太大,但她就敢於去突破。那些在背後指指點點戳著脊梁骨說人的人,隻是為了維護社會習俗罷了,但這些維護對社會無傷大雅。所以,余秀華壹是解放了自己,二也沒有傷害到任何人。


羅振宇:最近我聽到壹句話,我覺得說的特別好——不罵人是修養,不被人罵是修行。不被人罵其實並不是壹個簡單的目標,並不是我們做對了就不會被人罵,很多時候被罵完全是飛來橫禍,無妄之災,是被扭曲、被誤解的。但這不重要,因為這就是成聖人路上的壹場修行,修行到聖人的境界自然就沒人罵了,但我們壹般達不到那個境界。



俞敏洪:孔子也被罵過。我覺得如果被人罵了,還能堅信自己,並且堅持走在自己道路上,才算修行。


羅振宇:對,把牠當作壹個修行坐的蒲團,被人罵了,就相當於我們坐在上麵感受針紮般的感覺,然後修行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俞敏洪:我個人覺得,如果我們做了壹件從良心和良知兩個維度都過得去的事,就算被人罵,也無所謂。如果我們總講違心話,扭曲自己的心靈去奉承領導、拍馬屁,最後把自己弄得豬狗不如,這樣的人就真的該罵。但如果我們是為了追求壹種更美好的生活,追求壹種更獨立的狀態,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自由,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之下,我覺得如何被人罵都無所謂。


很多人都知道妳是“得到”的創始人,但其實妳最開始是在自己做節目,比如《羅胖60秒》《羅輯思維》等等,我也聽過這兩個節目,感覺妳的口才真好,尤其加上妳深厚的思想理論以及幽默樂觀的狀態,非常能感染人、打動人。像妳這樣說話的能力是怎麽練出來的?從小就能說會道嗎?還是通過什麽方式培養、激發出來的?


羅振宇:我覺得口才好並不是指會忽悠,而是指人有壹種表達的熱情。我們都以為熱情是天生的,其實不壹定,熱情也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今年李誕出了壹本《脫口秀工作手冊》,裏面有壹句話就點破了這個真相,他說,“熱情其實是壹種能力。我問過壹個印度人,為什麽印度人的口才都那麽好?他講了壹個詞,叫spoon-feed(填鴨式),他說我有什麽想法,我就想拿個勺懟到對方嘴里,少懟壹點點我都覺得難受,所以,有口才的人往往就有這樣壹種熱情”。


對我來說,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鍛煉這個能力,這時候我就發現費曼學習法很適用。有時候我們光靠腦子想,是想不明白事的,所以可以嘗試用寫的方式去寫明白,但這有壹個缺點,就是沒有對象感。


沒有對象感,我們就不知道表達的感染力和穿透力,這時候就需要找壹個人,對著ta把事兒講出來。所以我和脫不花都有壹個特點,我們能毫無心理負擔地把同壹段話跟這個人講,跟那個人講,再跟另壹個人講,每講壹遍,自己的腦子就又梳理了壹遍,又清楚了壹遍,漸漸就會找到壹個最好的表達方式。這個表達方式其實不是為了影響他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整理得更明白。


俞敏洪:這是壹個邊學邊輸出的過程。我非常贊同李誕的那句話,“熱情是壹種能力”。其實我從小學到大學,壹直都是壹個不怎麽說話的人,我真正開始不得不說話,就是因為留在北大當老師。那時候我每個禮拜都需要麵對北大學生,剛開始我其實非常尷尬,因為對北大的學生來說,妳講課好,我就聽,講不好,我背著書包就走,我當時教英語泛讀,壹個班按理說應該有40個學生,但講到最後,隻剩三個學生,我說妳們怎麽不走?他們說,我們再走,妳就沒面子了,還告訴我,沒事兒,妳講妳的,我們做我們的作業。


後來我也做了很多調整,備課會更認真,也會發現,當我講故事或者更幽默,增加信息量,增加語速的時候,學生會更有專註度。


再慢慢地,我會訓練肢體語言、熱情,拚命搜集學生喜歡聽的內容和知識,慢慢地,語言的流暢度就出來了。當然,講得好不好是由聽眾來評價,但我個人體現出了我講課的專註、熱情,甚至是激情,我也把我所知道的東西盡可能用大傢聽得懂的語言講出來,我很少用壹些專有名詞,我怕自己講完了自覺很厲害,但別人沒聽懂。


我覺得口才好或者會說話其實是人生發展中壹個蠻重要的能力,妳會給大傢什麽建議?



羅振宇:我覺得有的時候真的是靠運氣,因為這個時代,我們誰都不缺方法論,缺的是壹個初心。這個初心被點燃的時刻,可能什麽時候都會來,比如我不得不去當老師或者當銷售,我不得不去帶壹個團隊需要說服他人,或者我真的要傳達自己的思考,做自己的知識產品等等,當我們擁有了機緣,口才自然也會在場景需求下不斷被訓練。所以我覺得這事不著急,衹要有了開始的初心,技巧特別好訓練。


俞敏洪:有壹點特別對,就是要有壹個初心,並且能得到正反饋。如果壹個孩子讀書的時候,父母說讀什麽書,趕快把作業做完,這個孩子後麵可能就不會對讀書感興趣了,但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讀書,孩子可能對讀書就會更有興趣。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都能通過正反饋變得越來越好,夫妻之間如此,和同事、領導、下屬之間如此,和朋友之間也是如此。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擺脫負麵情緒,給自己、給周圍的人正向反饋,這個世界壹定會變得更美好。


羅振宇:沒錯。我當年在央視工作的時候,壹位領導講了壹句話,我壹直記到今天,他說,每個人都要把自己活成壹根蠟燭,不管旁邊的人是什麽感覺,總之我們要點亮。


02. 《閱讀的方法》


俞敏洪:妳的新書《閱讀的方法》,也讓我感覺是在點亮他人的閱讀興趣。我應該算是妳朋友中前十位先讀到的人,我看得很認真,還圈了重點。我很喜歡《遙遠的地方》和《極致的體驗》這兩章。


這是本非常不錯的閱讀方法入門書,裏面內容豐富,語言清晰流暢,動不動就會有壹句話能打動我的心。書中摘錄了壹百六七十本書的精彩段落,也對這些書的出處和作者進行了介紹,這樣可以逐步引導大傢去讀壹些羅胖認為不錯的書,而且這本書寫的非常認真,光是索引和書的引用就要花費大量時間。



羅振宇:是的,這是我花了幾年時間認認真真壹字壹句寫出來的壹本書。我希望牠會在幾個地方幫到大傢:


第壹,如果大傢覺得對閱讀提不起興趣,我相信這本書會是壹個“點火”的鑰匙,牠替代不了妳讀書,但沒準其中某壹個火花會點燃妳。我沒有在這本書里講任何道理,我就是把攝像機鏡頭對準我自己和我周圍的讀書人。我在讀書的時候,哪些書,哪些段落突然讓我高興地拍大腿,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我就把牠寫到這本書里。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都是壹樣的人,能點燃我的東西大概率也能點燃大傢,更何況我寫了這麽多,我相信總有壹段是能打動妳的。如果大傢覺得其中壹段挺有意思,願意因此去讀壹本書,讀裏面的段落,我覺得就是很好的緣分,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大傢與書之間的橋梁。

第二,如果大傢希望從小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但又覺得無從下手,就可以試試這本書。我腦子里總有壹幅畫麵,人類會寫大量書,牠們存在這個世界的各種地方,在某個機緣巧合的下午,壹個小孩打開了父母或者長輩書房里的某壹本書,突然入迷了,這壹刻,就是人類文明傳播史中最溫暖、最動人的時刻。有很多銷量並不高的書,就是這樣壹代壹代地傳遞著,點燃著。我自己生命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時刻,與書籍偶遇的時刻。


俞敏洪:我也有很多這樣的時刻,有時候就是隨手壹翻,就發現這本書變成了我生命中的壹盞燈。我覺得凡是想要閱讀的人,都應該讀壹下這本書。


這本書在某種意義上,不是在教大傢閱讀的方法,而是教大傢從閱讀中找到小宇宙或者時空感。我比妳更偏向於文科,妳對理工科的知識結構和內容有更多了解,所以這本書里不僅僅有妳讀過的160多本書的引用或者優秀段落的摘取,妳還通過歷史視角與個人視角、外部視角與內部視角、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的解讀,讓大傢能多維度、係統化地去了解。所以我拿到這本書以後,是壹口氣就讀完了。那妳為什麽想寫這本書呢?


羅振宇: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關於閱讀的方法都有個問題。現有很多閱讀方法都可以約等於考試的方法,或者叫升學、拿證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站在書的那邊,在教我們怎麽把壹本書吃幹挖凈,榨盡牠的每壹滴價值。當然,站在書的那邊去要求人,也有牠的價值,因為我們就是這樣考上大學的。但這樣的方法沒有考慮讀書人心里熱愛閱讀的那團火會不會因此湮滅。


我熱愛讀書,因為讀書而受惠,現在做的也是和閱讀相關的產品和內容,我覺得讀書不應該是這樣。我今天特意帶來了壹本書,這本書的模型是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奠定下來了,這本書是我影印的,正版書已經買不到了。


俞敏洪:《文學描寫辭典》,我也有這本書。


羅振宇:《文學描寫辭典》是遼寧大學中文係77級壹幫跟工農兵大學生差不多的人壹起攢的,他們把所有能找到的文學名著攤開,把各種各樣的文學描寫分門別類,編寫成了上下兩本書。我們那個時代很多人傢里都有這本書。


這本書真的幫了我大忙,因為牠讓我在那麽小的時候,在我沒有能力去讀那麽多書的時候,讓我看到了好書的樣子,好書應有的質感、細節和紋路。《文學描寫辭典》里可能涵蓋了好幾百本書,我雖然沒有都讀過,隻能看到壹鱗半爪,但這壹鱗半爪才是最有魅力的。


就像我初中的時候,愛上了圍棋,因為當時聶衛平大殺日本加藤正夫那群人,五連冠,所以壹大群小孩都開始下圍棋,我也用宇宙流布局、中國流布局、三三式開局,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其實自己都聽不懂,但壹代愛圍棋的人就這樣被點燃了。


我在序言里寫了壹段自己的經歷。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爸有壹本繁體字豎排的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我當時讀不懂,但牠老在我們傢書架上待著,我就知道當演員是個很牛的事。


後來我報了學校的話劇社,因為報了話劇社,就到圖書館借了壹本我自己也讀不懂的書,硃光潛先生的《悲劇心理學》,翻了兩頁我發現硃光潛先生是我的老鄉,我又去追他的《西方美學史》,當時的年紀這本書我也讀不懂,但我知道了蘇格拉底的“洞穴比喻”,我就把牠寫到了作文里,這個作文被老師表揚了,我就覺得自己怎麽也得為了這份表揚懂點哲學。


俞敏洪:書的連接或者知識的連接,有時候就像壹張網或像壹棵樹。


羅振宇:對,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書籍的世界很美好,我們隻需要找到那個兔子洞,掉進去以後,逃跑也好、不耐煩也好、有興趣也好,衹要我們能掉進去,那麽愛上書籍、愛上讀書,就會是壹個大概率事件,所以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起到這個作用。


俞敏洪:我覺得這本書已經起到了這個作用,妳在書中引用了大概170本書,其中有壹半我沒有讀過,但因為妳提到了,我就會想著去讀壹讀。


羅振宇:這本書也有點寫厚了,25萬字。我剛開始覺得10萬字挺好,但我在整理資料包括動筆之前,先寫了壹個長編文,大概七八十萬字,後來慢慢刪到了25萬字,我就感覺既不能再多了,也不能再少了。這是壹個很痛苦的平衡,但我的標準就是,每壹章都是在情緒飽滿的時候寫的。


俞敏洪:怎麽保證寫的時候情緒飽滿?


羅振宇:我都是分開寫的。這25章之間沒有特別強烈的順承關係,我希望讀者拿到這本書後,20分鐘就可以讀完壹個章節,閱讀速度快的可能10分鐘就能讀完壹個章節。而且大傢可以隨便跳著看,壹會兒跳到第三章,壹會兒跳到第七章,閱讀體驗會非常愉快。我寫的時候也是這樣寫的,今天有靈感,就寫寫第十三章,明天有靈感,就寫寫第十八章。


俞敏洪:是不是在妳腦海中,妳早就預設好了書的結構?因為如果沒有結構,就沒有辦法分類。比如妳還在書中分了傢長閱讀的方法、學生閱讀的方法等等。


羅振宇:是的,這個結構我已經想好很多年了,也壹直在圍繞這個結構找材料。如果大傢接受這種方式,我希望將來做別冊,我會把好書里的好段落,做成各種類型的讀本,比如初中生讀本、大學生讀本、公務員讀本、產品經理讀本、老人讀本等等,我會出大量的讀本。


在過去的媒體時代,媒體時間和媒體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大傢隻能通過壹個概唸、壹個界麵去了解內容。但在短視頻時代,大傢能了解到更多細節,讀書的魅力就在細節。經常有人問,能不能用壹句話概括壹本書?其實不是不能,但很多書的魅力真不在那壹句話。


俞敏洪:對,我深有體會。有些書的框架理論都差不多,比如經濟學著作,很少會有經濟學著作的作者會自己創造壹套理論,這些理論壹定都是大傢聽說過的。但同樣的理論框架,如果細節表述不同,語言表述不同,直接決定了我要不要讀這本書。


比如壹個大學經濟學教研組編的經濟學講義和《薛兆豐經濟學講義》,就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所有人,尤其不學經濟學的人,都願意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甚至有些學經濟學專業的人,也不願意讀大學編的經濟學講義,因為太枯燥了。


所以某種意義上,壹本書就像壹個人,必須有血有肉有靈氣,我們才會去讀。任何壹個人都有血有肉,但當這個人開口說話表述思想的時候,有沒有靈氣,有沒有吸引力,人和人之間是完全不壹樣的,書也是同樣的概唸。


03. 選書的方法


俞敏洪: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書,就像壹片海洋,比如現在我後麵的書架上,就放著至少壹萬本書。我想問妳壹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從海洋般的書中選出值得的書?


羅振宇:有很多種方法,最核心的方法也是妳我都在用的方法。看看身邊佩服的人,他們在看什麽書,這是壹個很重要的方式。我去朋友傢里玩,就會問他們最近在讀什麽書,讓他們把最近的書單交出來,有時候還會問朋友哪個段落好。即使不為了讀書,為了了解朋友的思想動態,我也會把這本書買來看看。


我自己逛書店的時候,有壹個獨門方法,就是翻看這本書的倒數第二章或者第二小節。道理很簡單,現在很多人寫書其實沒那麽多可寫,但為了寫成壹本書,他必須扯那麽多話,所以通常壹本書的序言、第壹章以及最後壹章都是用心寫的,越寫心氣越不行,所以看看倒數第二章,水平有沒有下降,就能對這本書做出基本判斷了。



俞敏洪:是個好方法,但其實好書還是有限的,或者是數得過來的。比如經典書籍也就那麽幾本,《論語》《老子》《莊子》《孫子兵法》,世界文學名著、世界哲學名著加起來也就二三百本,這是已經被選出來的好書。但現在壹年會有10萬本書出版,也會有很多人找妳推薦書,那妳推薦圖書的原則是什麽?


羅振宇:這個問題很復雜,我主要講兩個:第壹個,在有書單之前,我會先有壹張人的名單,這個名單其實是壹個隱形名單,我每個月都會問名單上的人在讀什麽書,因為我知道他們讀書品位好。有些人出書我壹定讀,比如郭建龍,他出的每壹本書我都會買來讀,因為我知道像這樣還在持續寫書且每本書水準都在金線以上的人不多。


第二個方法,也是我覺得更重要的壹個方法,我要等這個時代的解讀者出現。比如《二十四史》該不該讀?作為壹個中國的讀書人,《二十四史》就應該讀,但問題是,我們真讀不懂,但《當年明月》出來以後,我們就可以讀《當年明月》。衹要是好東西,就壹定會出現當代的詮釋者,這就是人類文化往前滾動的自然規律。


周公那個時代,會有《尚書·無逸》做解讀,後來孔子出現了,選出了三百首值得讀的詩,再過幾百年,又出現了韓愈,到了宋代,硃熹說《四書》得重新註壹遍,到了民國,胡適這壹代人又進行了壹次整理。所以不用著急,衹要這個東西重要,在當代壹定會出現再轉述、再詮釋的人,往往會很精彩。


我給大傢推薦原文化部部長王蒙寫的壹係列書(《精進:極簡論語》《得到;極簡老子》《個性:極簡莊子》《原則:極簡孟子》),非常精彩,《資治通鑒熊逸版》也非常好讀,壹天讀壹本都沒問題,但如果讓當代人去讀《資治通鑒》,就不太現實。


俞敏洪:而且《資治通鑒》里主要是圍繞著帝王進行解讀,但今天的大眾可能有不同的視角看歷史,反而是《資治通鑒(柏楊白話版)》這類更能結合現代社會的觀點。


羅振宇:現在讀書界彌漫著壹種觀點,覺得二手知識沒價值,要讀原典。人類知識從來都是二手知識,孔老夫子也是把別人的東西嚼完了再吐出來。


俞敏洪:我感覺妳讀書麵非常廣,而且妳選擇的書都是我個人認為相對有靈氣的,妳不會選那種大部頭的理論或者深奧到大傢都讀不懂的書。我是個文科腦袋,比較不喜歡純粹的理論套理論,概唸套概唸的那種書,感覺讀起來真的非常累,而且確實有壹批寫書的人喜歡故弄玄虛。通常壹本書我翻了三頁,如果牠的文字、表述、對概唸的解釋不足以吸引我,我壹定放下了。


04. 閱讀的方法

俞敏洪:妳壹年連讀帶翻閱能看多少書?


羅振宇:我的閱讀量還是比較大,得到每天會上新20多本書,我會每天早上把那20多本書先翻壹遍。每個月逐字逐句讀完的書至少有兩到三本。


俞敏洪:閱讀本身就是妳的工作,妳的閱讀量遠遠大於我們。妳每天要翻閱20本書,壹個月內認真閱讀三到四本。像我現在除了翻閱書籍,還會每天在得到上聽書,妳出來壹本我就聽壹本,半小時左右聽壹本,如果倍速聽,15分鐘就能聽完。我壹般早上會出來散步45分鐘,壹口氣就能聽完三本書,到現在為止,已經聽了1200多本了。雖然聽完就忘,但還是能在我心里留點東西,不求甚解。


但我個人感覺,翻閱書籍比聽書還是更有收穫。我自己認真閱讀的書,基本都會先翻閱,如果我翻閱了半個小時,覺得這本書值得認真讀,我就會從第壹頁開始往後認真讀,這是我的閱讀習慣。妳的閱讀習慣是什麽樣的?


羅振宇:我覺得會讀書的人都是用這個方法。也會有人問,這種閱讀方法難道不會錯過很多嗎?但其實我們在求偶的年齡,逛街的時候看到那麽多美女、帥哥,我們能跟每個人談戀愛嗎?不可能吧?我們壹定是先大量的了解,然後再因為緣分去深入了解對方。


俞敏洪:妳談戀愛之前見了多少個女生?我壹個都沒見,直接就談了,壹直到現在。


羅振宇:那咱倆不壹樣,我是在世紀佳緣上發徵婚廣告,相親了將近40場才找到我老婆的。


但妳剛才講的我完全認同,我會做主題化閱讀和固定化閱讀。所謂固定化閱讀很簡單,是從小訂雜誌留下的習慣,我會相信壹些高水平的雜誌,比如我很喜歡《文化縱橫》,壹個月壹本,裏面每篇文章水平都很高。


還有壹種我稱之為問題式閱讀,比如我最近意識到壹個社會的自組織問題,我就會反過去讀壹些我以前知道但壹直沒有讀的書,比如德魯克企業管理相關的書。我壹直知道這十幾本書的存在,但我過去壹直沒有讀過,因為近期遇到了相關的困惑,就把這些書都找來了,迅速地翻壹遍。


而且我習慣用電子書,我買了壹個30多寸的屏幕,直接把電子書鋪在大屏幕上,壹屏將近3000字,就算是壹本10萬字的書,翻30下也就結束了。



俞敏洪:但壹般人沒有這樣的條件。我買了得到的電子書,壹頁最多500字、1000字,我長途旅行的時候會帶上電子書。我的閱讀速度差不多壹天壹本書,或者兩天壹本書,如果旅行15天,就要帶7、8本書,這時候我壹般會帶兩本我認真讀的紙質書,再帶上電子書,這樣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去翻。但用電子書會有壹個困擾,比如我想直接看下書最後壹頁的內容,翻起來就很累,這也是我覺得電子書閱讀效率低的原因。


此外,如果是要認真閱讀的書、有價值的書,包括小說,都要壹行壹行地讀,否則整個情節的過渡和發展就不清楚了。所以我讀得最慢的反而是小說,因為小說的情節、故事、人物、性格、特徵以及語言魅力都是在文字中展開的。我讀歷史書反而更快,歷史書讀多了,同樣的歷史故事壹眼瞄過去就知道怎麽回事。


我想問的是,當人讀到了有用的書,比如像我讀到妳這本《閱讀的方法》,我就要做壹些筆記,壹是把書里重要的內容圈出來,二是有些書的框架不錯,我也會把框架思路記下來。妳讀書有做筆記的習慣嗎?


羅振宇:有,但我做筆記跟妳有壹點不同,跟我工作性質有關,我是被逼的。我會把讀過的書跟同事講壹遍,給自己製造這麽壹個場景,所以我的筆記必須是壹個思維導圖。


我經常給別人講壹本書,或者講壹篇文章中的結構,或者最近某個主題下的主題化閱讀,我會逼自己跟別人分享,這就是所謂的費曼讀書法。讀完任何壹本書後都要自己講壹遍,能倒逼自己做筆記,這樣讀書會更有效。


俞敏洪:常常有傢長問我,應該怎麽鍛煉孩子的口才?我說很簡單,孩子從小讀童話故事,讓他讀完以後自己再講壹遍。但這可不容易,比如今天我讀完壹本書,我要錄壹個推薦視頻放到抖音上,但我錄了五遍才錄完,我就想,其實想用壹分鐘時間講出壹本書值得讀的精華和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我們對壹本書有深刻的了解,更何況要把壹本書給人講壹遍。


羅振宇:有方法,非常簡單。要給自己設壹個挑戰,比如讀壹本哲學史,通常哲學史就是按照哲學傢壹個壹個地寫,比如寫了30個哲學傢,這怎麽提綱挈領?我就給自己設壹個任務,比如我就是要給歷史上所有的哲學傢排個序,我肯定不能跟別人壹樣,我如果第壹個也講康德不就俗了嗎?我要找出壹個理由,列出我心目中的五大哲學傢。


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就缺少這樣壹個給自己設置學習任務的環節。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學習任務,比如這本《閱讀的方法》,羅胖寫了25萬字,24章,大傢覺得最值得讀的是其中哪三章?為什麽?如果能把這個道理想清楚,這本書就介紹完了。


把抽象的事情變成自己手頭的壹個任務,這是壹個巨大的創造,但事情往往能通過這個創造變得清晰。今天下午我和同事開會說,為什麽肯尼迪在美國那麽偉大?就是因為他把贏得冷戰這個虛化的任務變成了登月這樣特別具體且有時間節點的任務,贏得冷戰沒法幹,但全美國所有的科學家、商人、金融傢、媒體記者都知道登月。所以,把目標具體化,這是讀書的好方法。


俞敏洪:妳認為任何時候讀書都要帶著壹定的目標嗎?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怎麽解釋呢?


羅振宇:這是我心性不好的地方,因為我說服自己讀壹本小說的時候,往往必須給自己心里設立壹個目的。去年我就做了壹件對我來說的大工程。我讀過大劉的《三體》《球形閃電》,但我知道他還有很多優秀短篇,我就給自己設立了壹個任務,我要在壹個讀書會上分享大劉的作品,我就逼著自己把大劉所有的中短篇看了壹遍。我必須給自己下這麽壹個任務。


俞敏洪:會不會因為妳的工作就是讀書,妳讀書本身已經不隻是為了修身養性或是興趣而讀,腦袋中設定了應該給大眾推薦什麽書的任務?或者考慮推薦這個書能對得到的用戶帶來什麽好處?



羅振宇:我現在做任何壹件事情,都希望能有幾重受益,壹槍必須打五、六隻鳥,這壹槍才值得打。我這個境界有點低。


俞敏洪:那倒不是,我個人認為,壹個人的閱讀或是成長,還是需要壹些外在的動力,這個動力要麽來自於工作,要麽來自於事業,或者來自於追求。


我現在每個禮拜會給大傢推薦壹兩本新書,我也從這件事中得到了壹些樂趣,壹是我能多讀很多書,二是會有很多人買我推薦的書,大傢壹起共同讀書。這樣就會給我帶來動力,倒逼我加快閱讀速度。所以我今年的閱讀量比去年翻了壹倍,雖然數量翻倍了,但我依然讀得很認真。


05. 閱讀的熱愛


俞敏洪:妳在什麽時候開始真正喜歡上閱讀的?


羅振宇:我問過很多有成就、愛讀書的學者,發現他們有壹個特別的共同點。他們這個歲數的人,尤其是從農村出來的人,在1958年的時候被安排到老傢村里來,而就是這個人,突然把讀書的那扇門打開了。


這種事情在中國文化史上不斷上演過,比如蘇東坡被貶海南,也就壹年多,他能在海南教多少學生?但就是從蘇東坡到海南這壹年,第二年他回來後,海南就開始出進士,而在他去海南之前,海南壹個進士都沒有。所以,衹要有個人能把愛麗絲的兔子洞踹開,我們滑進去了,就會停不下來。


對我來說,踹開兔子洞的時刻有兩個,第壹個是小學壹年級的六壹兒童節,我那時候5歲,在班上坐第壹排,不受重視。那年兒童節,學校有各種各樣的遊藝項目,每個小朋友都有壹個機會參與壹個活動,輪到我的時候,老師就說,羅振宇愛讀書,我們把到市圖書館讀書的機會給他吧。好像當時衹有兩張票,但我老師就給了我壹張。


我事後想,他完全就是在糊弄我,因為小學壹年級,字都認不全,隻能讀小畫書,但我就被老師騙去了市圖書館讀了壹下午,從此就有了壹個自我暗示的人設——羅振宇可是個愛讀書的孩子。這其實就是壹個人生際遇,有人把我往那個路上推了壹次。


第二個時刻是我自己開始讀純文字書籍,那天我也記得特別清楚。我爸每天晚上洗腳的時候都會給我講壹個故事,但他也沒有多少故事可講,所以漸漸的他就開始給我讀書,比如《封神榜》《基督山伯爵》這種故事性比較強的,我那時候自己認字不全,讀書還是很困難。有壹天我爸爸出差了,那天晚上就開天窗了,我就抓著《基督山伯爵》,半懂不懂的開始啃,那是我第壹次讀沒有插畫的書,但就這麽讀進去了。



俞敏洪:有些孩子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但他們不愛讀書。


羅振宇:可能是父母把孩子閱讀的興趣敗壞掉了。我父母也不是知識分子,就是普通工人,他們閱讀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訂雜誌。那時候每個家庭基本會訂壹兩本《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我小時候還有壹本雜誌叫《探索與爭鳴》,哪天如果來了本雜誌,全傢人都會換著讀、搶著讀,在這個家庭氛圍中就很容易養成閱讀的興趣。


俞敏洪:那時候很容易,因為沒有手機,很多人傢里也沒有電話、電視,有本書就能變成娛樂中心,父母也讀書,孩子也跟著讀,但現在父母玩手機,孩子也玩手機。在這個註意力不斷被碎片化、被轉移的時代,妳覺得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羅振宇:我和我孩子之間的閱讀習慣非常簡單,妳讀妳的,我陪妳讀,妳講給我聽,我講給妳聽。她們才5歲多,剛開始認字,現在看不了有字書,但我會每天和她們做壹次溝通,有時候是在早飯的時候,有時候是在睡覺前,我會特別準備自己當天讀到的壹段書,講給她們聽,她們也會把當天讀到的東西講給我聽。


這對我來說有著巨大的考驗,比如昨晚我講華容道、曹操和關羽,我剛把戰場關係講明白,她們馬上就問我,曹操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的直覺是我不能說曹操是個壞人,但我壹咬牙壹跺腳還得說曹操是個壞人,不然她們會理解不了這個故事。這是我們傢每天的小遊戲,我覺得如果我們對什麽東西興趣盎然,這件事情壹定會傳導過去。


關於信息爆炸這件事,我也壹直有個觀點,這個世界給了我們壹個假象,好像這個世界有好多書,但我們平心而論,真有很多好書嗎?沒有多少。任何壹個領域的知識分子,問他們要不要讀書?他們會說壹定要讀。再問他們這個領域今年出了幾本妳看得上的好書?他們經常會說,今年好像壹本也沒有。所以信息爆炸是壹個假象,好東西真沒那麽多,而衹有真正的好東西才不會辜負妳。


06. 閱讀的好處

俞敏洪:現在成年人工作、事業、家庭都很忙,煩惱的事情很多,內心也很焦慮,他們能閱讀的時間並不多,這時候還要求他們不斷擠出時間讀書,也要有壹個相對有說服性的理由。像妳做的得到,也算是知識快餐文化,但這在現在來說必不可少,因為人的業余時間都在路上,所以走路的時候戴上耳機,聽聽得到的課或者書,也算是壹個知識快餐的消化。但讀書需要壹個更安靜的場所,或者更深度領悟的心態,那在這麽繁忙的世俗事務的擠壓之下,我們還鼓勵網友認真讀書,妳認為這對他們的壹生或是當下來說,到底有什麽好處?


羅振宇:我前兩天讀了壹本基督教的布道集,裏面有個很開腦洞的說法。基督教里所謂的“罪”是什麽意思?妳有罪並不是因為妳犯了什麽錯,而是妳現在的狀態和上帝對妳期待之間有距離,這是妳的罪。當然這是壹個牧師的解釋,不壹定是經典解釋,但很開腦洞。


同樣的,我們對自己都有期待,我們當然知道自己應該活成什麽樣,但是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讓自己對自己很滿意這件事是很難達到的。我必須要事業成功、升職加薪、買房買車以後,才能對自己滿意嗎?這太難了。但我覺得成本最低、最易得、能讓自己對自己滿意的事就是讀書。

每個人都可以做壹個實驗,假如有三個自己,分別在過去壹個小時內打遊戲、擼串、讀書,壹小時後,我們會對哪個自己更滿意?中國人大概率會在讀書的自己上打壹個勾,每個人用樸素的道德直覺都能認清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我覺得在這個時代談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是不現實的,讀書並不見得能立刻提高我們的社會競爭力,但有壹件事情特別確定,我們都喜歡自己讀書的樣子,因為那是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所以我在《閱讀的方法》上寫了壹句話:做壹點小努力,對自己很滿意。



俞敏洪:這句話還是挺能打動人的。我也想補充兩點:第壹,我認為不管大傢讀什麽書,都能增加大傢的社會競爭力。我說的讀書不是指為了參加四六級考試、託福、GRE、CPA或者公務員考試的功利性讀書,這些儘管也能增加我們在某個領域的知識,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讀書範圍。


讀書不是今天讀了明天就能有用。我壹直認為,雖然我過去遇到了不少風雨波折,但我能堅持把新東方做到現在,其實和我的閱讀有很大關係。我也讀德魯克、稻盛和夫、傑克·韋爾奇,但這些書也沒有直截了當地教我如何解決新東方麵臨的問題,但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書讓我的企業管理有了提昇。


另外,如果讀了哲學書、歷史書、人文社科、心理學的書,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我們的知識體係、思想體係,甚至是思考範式。我們也並不知道這些知識存儲在大腦什麽地方,但當麵臨某個問題需要決策時,我們就會有意無意地調動腦中的知識,自然而然地應用起來。


就像夏天來臨時,河里的荷花會自然開花壹樣,但如果沒有把那些種子種在心里,不管四季如何變化,水麵上也不會長出荷花。書就是在我們心中種下了壹顆又壹顆思想的、價值的、眼光的、胸懷的、判斷力的種子,我們不知道這些種子什麽時候就會被調取出來,但當我們在關鍵時刻使用上,就會改變人生。


所以從這個意義來看,讀書其實增加了我們的社會競爭力,隻不過不是即時見效的。我相信如果妳沒有從小讀書,妳絕對不會做得到。我發現很多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都喜歡讀書,比如樊登、王凱,他倆也做了讀書相關的事業,更不用說白巖鬆、小崔,他們不僅讀書,還寫書。因為這個職業對妳們的要求就是要有知識麵,要對世界有更加深度的了解。


第二,我覺得能堅持讀書的人,比如壹個月能讀三本書,這樣的人沒有放棄自己對未來更好的期待。讀書意味著我們想進取、成長,意味著我們有意無意地在為未來做更好的準備,我們有沒有明確的理想和目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天還在進步,進步的體現就是讀書。除了讀書,找優秀的夥伴聊壹聊也可以,比如我以前在北大的時候,常常到教授傢里和教授們聊天,這就是進步的體現。


而且,壹個人在現實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境和困難,要知道,自己永遠是自己生命里唯壹的拯救。在現代世界中,我們不能求神,神離我們很遙遠;不能求他人,他人都很忙;不能求社會,因為社會是壹個自我運轉的體係;衹有自己不放棄,才能使我們走向未來。到現在為止,我每天還會讀半小時英文書,其實我日常生活已經很少用英語了,但我還是堅持朗讀,意味著我還沒有放棄自己。


第三,如何能認可自己?我自己的體會就是,所謂充實的生活,就是在回顧自己做過的事情時,能有壹種持續的、比較久的滿意感。這不是壹瞬間的滿意感,比如今天吃了鮑魚,當下肯定很開心,喝了頓大酒,瞬間心情飛揚,這種瞬間的滿足和快感可以有,但對生命來說,真正的高潮是壹種持續性的、對自己的滿足,而這種滿足壹定來自於某種收穫。比如咱倆喝了頓酒,我會很開心,如果我倆隻喝酒,相對無語,其實就沒意思,但喝酒的時候,我們能愉快暢聊,當我回味起來時,哪怕聊天過程中能有兩三句話值得我長久回味,這頓酒就值了。


所以人總是在追求兩個滿足,壹是物質滿足,二是精神和心靈的滿足。當然,我們可以去追求物質滿足,畢竟這是人欲望的壹種表達,但如果過分追求物質滿足,就壹定會帶來心靈的空虛。


我覺得可持續、長久的滿足感,壹定來自於我們對自己做的事情的認可,哪怕隻是壹點小小的努力。我衹要能每天在睡前讀20分鐘書,都會對自己產生壹種滿足感,而且是可持續的滿足感,因為我從書中讀到了東西,即使沒有讀到東西,我也會因為自己今天做了這件事而滿意,這是人對自己壹種精神上的拯救。



羅振宇:精神上的拯救,這個太好了。前兩天壹個同事說,如果某天他做什麽事都不順心,幹什麽事都失敗,如何才能拯救自己壹天的心情?他想了半天,衹有壹個方法,就是那天晚上不吃飯,因為他在減肥。


吃飯當然是壹件令人快樂的事,但衹要能忍住晚上不吃飯,自己能為了減輕體重,為了自己更好的樣子做壹點點努力,就會對自己特別滿意,第二天早上起來覺得自己真棒,幸福感就出來了。這就很符合妳說的模型。現在想來,還有個比不吃飯更好的方式,就是讀書,哪怕衹有十頁,也會對自己的壹天特別滿意。


俞敏洪:是的,不管是付出怎樣的努力,衹要回頭看時,能對自己滿意,這個努力就是對的。什麽是不對的努力呢?我今天遇到了挫折,就拚命打遊戲、酗酒、自暴自棄,回頭看,發現自己意誌更加消沈,更垂頭喪氣,這個方向就是錯誤的。當然,人暫時的失落、躺平和灰心喪氣都是沒問題的,有時候也是壹種釋放。


最近醫學界出了壹個研究,壹般情況下,中國的孩子禮拜壹到禮拜五都要早起,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中國傢長也會讓孩子早起,因為要上各種補習班,但如果孩子可以在周末多睡壹到兩個小時懶覺,孩子患抑鬱癥的可能性會下降30%到50%。所以人無意義的放鬆很重要,但我覺得有意義的放鬆更重要。


妳剛才提到的例子,如果壹個人遇到挫折後選擇不吃飯,讓他減肥的目的達到壹點點,這也是壹個正向反饋,他能克制自己並且付出努力,達到壹個本來放棄了的自己。


我自己也算是壹個努力的人,而且我不會放棄自己,我們都屬於在生命道路上恨不得壹步並做兩步往前趕路的人,但我有時候也會出現很懶散的行為,或者鬥誌不那麽昂揚的時候。


有壹天,也不知道什麽原因沒睡好,第二天起來就有點萎靡不振,我就想今天無論如何都要拯救我的萎靡不振,我就稀里糊塗給自己定了壹個目標,今天要走3萬步。但那天我有8個小時的會,晚上還有兩到三個小時的應酬。我很努力利用會議間隙在辦公室原地跑步,但晚上9點半到傢壹看,發現手機上隻顯示了12000步。這時候我已經很累了,筋疲力盡,我就在想,我是要用後麵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走完18000步,還是放棄直接睡覺?我覺得如果我不走完,就會對自己內心產生壹種有意無意的失望,或者會產生壹種失落感。所以我就真的出去走了,從9點半走到11點40分,走了30136步。


這給我帶來兩個好處,第壹,我帶著對自己滿滿的滿意感睡覺了,第二,那天晚上確實走累了,我睡得特別好。


所以當我們在做壹件事,如果這件事是正向的,反饋是連鎖性的,這不僅能給我們的精神反饋滿足,也會對我們的肉體反饋滿足。比如讀書,如果我們睡前讀了兩小時書且有所收穫,精神能獲得滿足,躺上床的那壹刻也會對自己滿意,睡覺會更香。


羅振宇:我最近心里有壹個特別大的坎兒,我今年49,馬上就50了,人生要到中點的時候,就需要給自己提點新要求,於是我昨天花了壹萬多塊錢報了壹個鋼琴訓練班。我是壹個連簡譜都不認識的人,但我決定從49歲開始學鋼琴。


俞敏洪:妳這說得讓我沒法活了,我今年60。但妳有音樂的天分嗎?


羅振宇:沒有,就是因為沒有,所以我覺得這個挑戰特別大。我今天開了壹天會,晚上和妳對話,但我今天還是對自己很滿意,我擠出了半個小時,把昨天學的曲子練了壹下,雖然也沒彈出什麽調,但還是練了壹下。


俞敏洪:我跟妳說壹個插曲,剛才妳說妳50歲的時候,我在想,人生無常,我們當然要盡可能讓自己身體健康,盡量活得長壹點,因為活得更長壹點,能享受人生的時間就會多壹點。但我在想,後麵的歲月,還應該去做壹兩件有創舉的事,但我沒想清楚這個創舉是什麽。


我上個月自己下了決心,爭取在這幾年學完初高中數學,因為我現在的數學水平僅限於解壹元壹次方程。而且現在初高中學的東西是我們上初高中的時候沒有學過的。


之所以要學這個,是因為我發現如果我沒有數學知識,現在很多書會讀不懂,尤其是和科學相關的書。第二,我覺得學數學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抽象能力。第三,能防止老年癡呆。


羅振宇:學鋼琴吧,目前醫學界最認可的防止老年癡呆的運動就是鋼琴。



俞敏洪:真的嗎?我要學鋼琴就可以找我女兒了,我女兒是很好的鋼琴愛好者。


07. 關於“35歲現象”的探討


羅振宇:有壹個問題,想就這個機會請教壹下俞老師。現在很多大廠都有“35歲現象”,我覺得特別扭曲。壹個人的大腦到40歲左右才達到巔峰狀態,這相當於壹個人還沒有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時候,就被市場淘汰掉了。妳怎麽理解這個現象?牠的破法應該是什麽?


俞敏洪:我覺得這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年輕人對現代產業更加快速的理解是有關係的。此外,麵對壹些負擔,比如996,甚至比996還要高的工作強度,年輕人相對會更容易接納壹些。


其實大量機構並沒有“35歲現象”,比如新東方的骨幹力量其實大部分都在35歲左右。但我仍然覺得35歲左右的人要加強自己的學習能力。我確實遇到很多人,30歲以後不怎麽讀書,也不怎麽接受新知識,比如像我這樣的人看到了元宇宙,就會拚命研究牠,但我發現身邊,包括新東方有壹些人,他們確實對這個就不在乎,因為他們覺得這和他們沒啥關係。


我玩抖音非常熟練,很多人就覺得奇怪,覺得我這個年齡,已經有了很好的事業,為什麽還要玩抖音?我就說這是我跟世界交流和溝通的壹種方式,他們就說打打高爾夫、喝喝茶難道不更好嗎?我說那種生活方式我也可以有,但我不能因為那種生活方式,就和現在這些我認為熱鬧的生活方式脫離,但現在很多人其實就有這種自我脫離的現象。


所以,“35歲現象”壹方麵是因為社會競爭壓力和內捲的增加,我當然也建議用人企業應該更好地關註35歲左右的人群,因為他們實際上更穩定,也更願意貢獻自己。可另壹方麵,也要建議35歲左右的人群,要增加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對世界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


羅振宇:我最近學習了壹個詞,特別喜歡,我覺得這個詞真是能顛覆我們這代人,叫“軟技能”。我們這代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工業社會恰好又特別需要各種各樣的硬技能,所以現在年輕人壹畢業的確都會使用Word、Excel、Python,都是壹些硬技能。


但我從“35歲現象”中琢磨出壹個核心問題,現在的教育係統培養出來大量硬技能合格,但軟技能不過關的人。比如前麵提到的口才、溝通、寫作、學習能力,其實都是軟技能。


硬技能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的發展而貶值,就算是壹個做飯的大廚,也得靠軟技能才能活著,才能搞定顧客、徒弟、老闆,才能在這個社會上利用更多資源往上走。


我昨天遇到壹個朋友,我問他為什麽現在很多大廠不要35歲的人?他說不要就對了,如果壹個人35歲還在到處投簡歷,就證明他在35歲之前沒有把自己的人脈、社會網絡發展出來。35歲的人不應該再去投簡歷,即使是跳槽也應該有別人幫忙內推,在同行業內有聲望,然後通過聲望在社會關係中完成壹個順利平滑的轉移。


俞敏洪:妳說得非常對。我跟年輕人打交道也不少,我覺得有兩個能力是需要大傢去培養的。第壹是交流能力,包括情感交流能力和日常生活中和朋友、同事的交流能力,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這也是軟實力的壹種,讓他人通過我們的語言表達來喜歡我們,不管是對對方提出不同意見,或者對對方提出贊揚,都能恰到好處。


我有時候聽壹些年輕孩子交流談話,心里都會咯噔壹下,因為明顯能感覺到他們說出來的那句話是傷人的,但他自己說的時候沒這個感覺。這種能力其實特別的重要。


第二是利他能力。現在35歲之前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比較容易養成壹個不知不覺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利他主義者往往更有利於自我生存。我經常說壹句話,“修煉自己,造福他人”,壹個人衹要能做到這兩點,哪怕不怎麽說話,他的軟實力也會很了不得,他周圍就必然會聚集壹些很重要的社會資源。


羅振宇:對,我覺得年輕人真的應該樹立兩個目標,第壹個目標就是升職加薪。還有壹個目標就是到35歲的時候,咱們再跳槽絕不投簡歷,而是能有各種各樣的人幫忙推薦。



俞敏洪:我覺得大傢在35歲的時候,可以有三種狀態。第壹種,別人願意來挖妳,而不是自己跳槽。哪怕是壹個小主管,哪怕是壹個專業員工,至少大傢都知道妳,願意挖妳,或者至少在公司已經很受重用。否則大傢從22歲大學畢業,壹直到35歲,這13年間如果都練不出壹個大傢認可的專業技能或者為人處事的態度,那這13年到底幹了什麽?


第二種狀態,35歲的時候開始創業或者聯合創業,這表明妳還願意冒險,還願意開拓自己未來未知的世界,這也是壹種好的狀態。第三種狀態就是妳已經功成名就,35歲就退休了。除此之外,如果還是生活得不三不四,或者沒人重視,那就壹定要反思自己到底哪兒做的不好,哪兒做的不對,怎麽改正自己,這特別重要。


以前我住的地方,傢門口有兩個小賣部,但我總會去離得更遠的那個小賣部,因為那個小賣部的夫妻倆人特別好,總是笑臉相迎,笑臉相送,有時候買個東西他們還會送個別的東西,儘管我不需要,但我就會覺得他們人很好。實際上他們小賣部的持續經營能力比其他小賣部就要強很多。這不壹定非要涉及到不可或缺的技能,就像妳剛才說的軟實力,做好人,其他的壹切都會好起來。


羅振宇:對。以前我們傢請過壹位小時工,也是35歲以上的人,她在我們小區就被各種推薦,大傢覺得她好,所以推薦她。這和社會地位沒關係,和掙多少錢沒關係。


08. “得到”的知識藍圖

與資本博弈


俞敏洪:在“得到”里,有很多大咖的課程,比如施展、李筠、劉擎、華杉等等,妳是如何與這些大咖合作的?這個過程中,自己有什麽收穫?


羅振宇:其實這是個左右手互搏的感覺。我們服務壹個老師服務得越好,他的課就做得越成功,他的社會聲望就越高,他就越傾向去做水平更高的事情,我們的服務能力就越跟不上。比如老師出名了,“得到”的流量可能就不夠用了。總之這是壹個自己跟自己搏鬥的事情,必須逼著自己成長得更好。


但這個事情還有另外壹麵,比如我們會逼這些大咖老師寫稿,而且我們還會給他們改稿,壹遍壹遍地磨,我們也不是他們行業里專業的人,還得給他們改稿,老師們怎麽能服呢?這壹係列問題都是我們壹路走到現在所遇到的,破解方法也很簡單,這也是我這10年發現的壹個人生奧秘,妳認真,別人就認真,就這麽簡單。


我們現在每天都會看到大量的論壇請各種大腕站臺,但這些大腕都壹定會好好準備嗎?會專門為這個會議寫發言稿嗎?幾乎很少見。


我們的習慣是,我們會要求對方寫發言稿,還得是逐字稿,還要彩排,這就很難,壹聽這事好像不大可能,但實際上通過我們這幾年的經驗發現,衹要我們認真幹,對方就會認真幹,說服對方並沒有想象的那麽難,衹要我們顯得專業,對方就會配合,所以這是壹個特別有意思的、彼此砥礪的過程。


我們跟那些大咖老師的合作,往往就是通過這種互相之間的尊重,互相呈現專業能力、職業水準和道德節操,然後再壹起努力,整個水位就會壹點壹點往上走。


俞敏洪:“得到”上選了這麽多優秀的課程,妳覺得這些課程能對 “得到”的粉絲和用戶帶來壹種什麽影響?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妳內心有沒有壹種驕傲感或者使命感?還是說這隻是壹個保證公司運行的商業行為?



羅振宇:其實在創業這條路上稍微走得深壹點的人,心里都明白壹個道理,如果內心沒有壹種道德感,沒有壹個擺脫商業的願景支撐,其實根本就走不下去,至少像我這樣做知識相關事業的人肯定是走不下去的,因為大量的決策、判斷無法用商業的眼光去做,如果“得到”隻是為了賣課賺錢,那壹定是怎麽發財、怎麽理財、怎麽談戀愛的課程最熱賣。如果我們隻是追求數據、追求利益,根本就做不出壹個知識平臺。


我們內心也有壹個知識藍圖,比如施展老師講了《中國史綱》,我們就會覺得《西方史綱》也得有人講,然後就上窮碧落下黃泉,壹定得找到老師來講《西方史綱》,所以又找到了李筠老師。


比如我們有《美國簡史》的課程,那我們也會找人來講《德國簡史》,現在還沒人講《日本簡史》,我們現在就會花大量力氣去尋找在中國研究日本的學者,這種尋找可能要花好幾年時間,而且做出來的課也不壹定掙錢,但這是我們內心的知識藍圖,我們希望這個知識藍圖是全的。我們目的也很純粹,就是想讓來“得到”學習的人,能感受到我們在認真建造壹個知識宮殿。


所以這並不是在追逐任何數據、任何商業上的指標,而是壹個用建教堂的心態來做的事情。巴塞羅那的聖傢堂建了100多年,誰都知道那是個爛尾樓,最近才剛剛封了壹個頂,但我覺得就得用這種心態去做這個事,才有機會把牠做成。


俞敏洪:“得到”在壹定時期融過資,融過資就意味著跟資本有某種連接。資本的訴求是企業的快速發展,而妳做事抱著百年心態,在這種時候,如果資本和妳的發展產生沖突,比如妳的股東要求妳必須上壹些儘管庸俗但能迅速賺錢的課,而妳堅持要做《德國史》《美國史》或者《世界史綱》《中國史綱》,最後股東會不會認為妳的做法不尊重股東利益?後續是不是也會影響資本的投入?這樣是不是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


羅振宇:這是壹個特別有趣的問題。我們之所以能守住底線,衹有壹個原因,就是必須盈利。絕對不能說我透支公司的未來,通過大規模的投放提昇用戶數,然後虧著本去爭市場占有率。這件事情聽起來好像雄心壯誌、萬馬奔騰,但實際上如果壹個創始人帶領的公司不能盈利,不能靠自己活下去,就絕對不行。所以,我們從創業開始的壹個原則就是能靠自己活下去。


俞敏洪:這跟我有點不謀而合,我在新東方也是堅持這個底線,不管新東方發生什麽意外情況,牠都壹定能健康地活著。這次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我這個堅持是正確的。


羅振宇:沒錯,妳堅持了這條線,所以新東方現在狀態還行,否則今年就是非常痛苦的壹年了。


俞敏洪:我有個案例,有壹年,新東方和別的機構相比,發展速度比較慢,他們說別的機構做了各種各樣的廣告投入,還拚命擴展教學點等等,讓我也跟著做,我說我不做,我要確保新東方每開壹個班,每壹個老師都必須是合格的,並且每做壹件事情,這件事情壹定對傢長學生有好處,如果要讓我無序增長,我堅決不幹。


所以在過去兩三年在線教育領域的無序擴張和瘋狂的網絡營銷中,大傢幾乎看不到新東方的身影,這其實也給我留下了壹些資金的積累,使我今天能渡過難關。


所以妳剛才說,為了企業和事業的長遠發展,資本的短視不應該影響到我,因為我想的是更長遠的事情。當然,如果資本願意跟我壹起實現更長遠的事情,我表示歡迎。


羅振宇:對,資本更像是乘客,而不是駕駛者。



俞敏洪:妳從學士讀到了碩士,後來又讀到了博士,現在又在做“得到”這樣傳播知識、傳遞智慧的事,妳對知識的渴望和傳播知識的激情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妳自己平時有什麽樣的閱讀習慣?


羅振宇:“得到”上的所有內容,比如新壹年的100多種課程,我自己要麽聽過音頻,要麽讀過文稿,每個字我肯定都看過,所以這就保證了我學習的基本量。


此外,我每天都會點開“得到”上的電子書看壹下,我並不會去讀每壹本,但我會點開看壹下,就像壹個書店掌櫃,每天摸壹遍自己進的貨壹樣。而且,因為我自己也要做內容,比如《研修班》《跨年演講》等等,所以我需要有大量的閱讀。這樣算下來,壹年大概也會讀個兩三百本書。


在讀書的道路上,我們壹直非常糾結。我們老傢有壹句話叫“三代不讀書,全傢壹窩豬”,雖然說得不太雅觀,但我覺得是這個道理。人應該往自己的腦子里拚命裝東西,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堅決不能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所以讀書的邊界還挺難掌握的,要是讀得不好,就容易讀成壹個書呆子,這個後果更可怕。這麽多年來,我覺得菲茨傑拉德說的這句話特別重要,“壹個人同時保有兩種矛盾的觀唸,還能正常行事,這是壹等智慧的表現。”這句話真的救了我。


俞敏洪:我對這句話也深有感悟,當我們和壹個人交流的時候,對方如果比較能接納不同的思想,甚至是和他對立的思想,他也能夠理解,並且能讓這兩種不同的思想在頭腦中和諧相處,產生自己整合的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常常碰到的人,都是那種往壹個方向走極端的人。


09. 薦書時刻

俞敏洪:時間不早了,我們再最後介紹壹下得到的書吧。我首先推薦壹下《王立銘進化論講義》(購買鏈接),我也讀過達爾文的進化論原著,當然我有點讀不下去,但王立銘老師是用現代觀唸,甚至結合了人文思想,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抽取出了壹套簡潔的公理體係。

羅振宇:這本書特別好。我和王立銘老師特別熟,我問他,妳這輩子寫了那麽多書,這本書在什麽位置?他說這本書出版後,自己的其他書都可以燒掉了,因為他覺得這本書是壹本能夠讓達爾文拍棺材闆的書。

說到底人類就有兩個最大的思想傢:壹個是柏拉圖,壹個是達爾文。柏拉圖認為這個世界是有構建的、有理式的,是由思想決定的世界;達爾文認為這個世界是生物自動衍發出來的。

當然,這本書里的“進化論”不是生物學角度的,而是分享了壹整套中國人原本不太熟悉的思維方式,比如我們可以用這套思維方式去看商業、產品等等。

俞敏洪:我讀完以後有點腦洞大開,其中有壹個小觀點也給我帶來了人生思考。他說大傢都以為生物的進化是為了變得更好,但實際上整體的生物進化係統是得過且過。

在這個世界上,衹要我們有了剛剛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就夠了。他說有些人認為,所有的進化都是為了生存而競爭,但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的生存場景好像表明了,其實得過且過是生物保護自己的另壹種方式,也是壹種生存方式。這給我帶來了壹個啟示,人在保持自己壹定良好生存狀態的情況下,其實可以放鬆壹點,不要那麽進取,這樣可能是對人生的壹個很好的保護。

羅振宇:第二本推薦壹下武誌紅老師的《自我的誕生》,我們和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源自於我們和其他人的共生關係,比如我們和父母、我們和朋友、我們和公司。絕大多數人這輩子其實都沒有完成壹個任務——自我的誕生,就是我終於以壹個獨立的人格麵對這個世界,不依附於任何人,誰離開了也不覺得恐慌。

現在很多人年齡很大,卻也沒有活成自我,所以武誌紅老師選了壹個特別有趣的視角,他說我們這輩子就是壹個蛋到雞,雞到鷹的過程,人必須變成鷹,才能完成自己的獨立,但大部分人壹直都處在“蛋”的狀態下,沒有破。

俞敏洪:我看這本書很有感悟。我曾經有過這樣壹段很痛苦的經歷,我母親從小對我的監護和控制是特別過分的。我本來有壹個哥哥,母親很喜歡他,結果在4歲的時候得了肺炎去世了,我就變成了傢里的獨苗。

我的生死安全和我母親的情感聯係得太密切了,老太太對我從小監控、控制,要求我聽話。我長大以後已經意識到,我母親是離不開我的,或者她用這種離不開我的感覺來控制我,所以我離開傢鄉到北京後,我母親就沒辦法了,當然這個時候我就達到了某種獨立的狀態。

但我在大三的時候得了肺結核,出院以後我母親居然跑到北京,住到我們宿舍要照顧我,後來實在沒辦法,就住了壹個月。當時我母親剛好開了壹個小工廠,手里有點錢,後來就在北大西邊壹個叫六郎莊的農村租了壹個農民的房子住,從此我母親壹直跟著我,直到她前年去世為止。

我後來之所以做新東方也有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在經濟和生活上獨立起來,並且我能夠有錢,不光能為自己買個房子,還能為老太太買個房子。後來我有錢買房子了,給自己買了壹套兩居室,給我母親買了壹個兩居室,在同壹個小區里,但不在壹個單元里,為此我母親半年都不怎麽和我說話,她覺得我不要她了。

所以,我映照自己的故事,發現我真正有創造力和自我生命主張是從我做新東方開始的。即使做了新東方,我母親也跟著混了很長壹段時間,她會不斷幹預、幹涉新東方的事,弄得我無所適從。後來老太太年紀大了,覺得安全了,我也真正成熟起來了,才真正從我母親手里掙脫出來,變成了壹個獨立的人,但這時候,我已經過了40歲。

現在中國不少孩子有戀母情結、戀父情結,其實就是母親或父親想控制孩子,如果有過這樣的關係,孩子感覺到離不開父母,時間長了以後,孩子也會因為離開父母而陷入某種恐懼和無助,但這恰恰是父母和孩子最糟糕的關係,因為父母和孩子最好的關係是父母獨立,孩子也獨立,彼此之間的情感還能互相支持。

我和余秀華對談的時候做了壹個比喻,我說人最美好的狀態就是長成兩棵獨立的樹,樹與樹之間有風吹過,枝葉之間輕喃慢語,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如果兩棵樹變成了連理枝,他們就會糾結在壹起,互相長不大。所以也想告訴大傢,父母需要解放自己的情感,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讓孩子能獨立奮鬥。

羅振宇:陳海賢老師的《愛,需要學習》(購買鏈接)也很值得推薦,這本書其實在講愛的能力。我自己原來就缺乏愛的能力,我也追不上誰,也沒有人愛我,後來隻好去世紀佳緣相親,慢慢學習愛的能力,才找到了我老婆。

俞敏洪:妳沒有找找內在原因嗎?妳長得也不那麽難看,才華也很豐富,居然找不到女朋友?

羅振宇:我現在170多斤,但我最胖的時候有250多斤,並且也不太會追人,當年確實比較難找對象。其實我是缺了壹種愛的能力,陳海賢這本書就是告訴大傢,愛是壹種能力,是能學習的,我們能通過自我心性的磨煉,學習幾個基本方法,讓自己學會去愛。所以很多人會買這本書送給自己對象。

俞敏洪:我覺得現在很多男性被蒙蔽了,他們認為衹要我能給女性壹定的經濟條件,有房有車,有壹份好工作,上交了生活費就算完成任務了,就滿足女性的需要了,但這個想法是嚴重錯誤的。

當經濟基礎達到壹定狀態時,精神生活會變得無比重要。從倆人長遠關係來看,追求心靈和精神上的互相滿足,思想上的互相理解,情感上的互相支持以及生活中的互相體貼,才是兩人之間最重要的。

羅振宇:對,那個紐帶得在。

俞敏洪: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要不斷加強,不然就會變成很冷漠的關係,而冷漠的關係會導致倆人關係破裂,甚至背道而馳。所以書中也給了壹些方法,比如如果發生了壹些事件,晚上加班不回傢或者回傢以後傢里沒做好飯等等,如何去表達意見,如何達到諒解,如何形成良好的情感契約並盡可能減少摩擦等等,這個挺重要的。所以,儘管我認為愛不是百分之百能夠學習來的,但這本《愛,需要學習》里提到的愛的訓練、愛的方式還是比較重要的。

羅振宇:謝謝俞老師,這幾本書都是得到和老師自己出的,我們也在試圖出版壹些好書,學習做壹個出版商。

俞敏洪:我覺得出好書,出對大傢有用的書是壹個出版商的底線,妳在這點上做得相當的不錯。好了,那我們今天就到這里吧,謝謝羅胖。

羅振宇:謝謝俞老師,再見。


對談結束


俞敏洪:今天我和得到創始人羅振宇老師壹起對談,非常開心。羅振宇是個有思想的人,而且是壹個思想非常活躍、有自己觀點的人。對他來說,讀書是傢常便飯,而且,把讀到的優秀思想和內容分享給大傢也變成了他的壹種情懷,如果沒有他對得到的創造,我們今天也就聽不到那麽多的好課。剛才我們壹直在談閱讀,閱讀其實和我們的學習是強相關的,所以我也想在最後補充壹下我對學習的想法。

a)自然學習和有意學習

人的壹生,從生到死之間的過程就是活著。同樣是活著,但我們都知道人和動物不壹樣,對於人來說,活著不僅僅是活著,人不自覺就會思考、進步。相比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甚至比動物之間更加慘烈,因為我們的競爭不僅僅是靠體力,還要靠智力,而人的智力又分成天生的智力和後天的智力。

天生的智力是父母給的智商,大部分人在100左右,北大、清華的平均智商比較高,可能在140左右,但我在北大做過幾次智商測試,都是在100-110之間,所以我的智商也是比較普通的水平。那我們靠什麽彌補智商?靠學習。通過學習,我們會擁有更好的見識、判斷力、學識,還會有更廣闊的胸懷,更多的智慧。通過這些東西,我們就能彌補天生智商上的壹些差距。

學習分為自然學習和有意學習。自然學習是指我們出生以後,父母怎麽吃飯,我們跟著學怎麽吃飯;父母什麽動作,我們跟著學什麽動作;父母下地勞動,我們跟著下地勞動,這就是自然學習。原始人學會打獵、學會生存,都是通過自然學習。

但僅憑自然學習不壹定能過好壹生,於是有了有意學習。有意學習就是通過知識的傳遞學習知識,比如今天的小學課本、中學課本、大學課本中,其實都裝滿了前人,甚至是幾千年前的人類積累下來的知識和智慧。比如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他們都是2500年前的人,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他們留下來的文字,學習他們的智慧。

b)知識的傳遞離不開文字

知識和智慧的傳播離不開語言和文字,可以說,文字誕生以後的那個時期,是人類發展最快的階段。最開始,人類衹有語言,所以經典的作品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留下來,比如《荷馬史詩》《格薩爾王》《黃帝內經》等等。其實在黃帝那時候,還沒有文字,所以如果有些知識確實是黃帝留下來的,那也是靠語言留下來的。

但口口相傳留下來的內容並不能形成知識的沈澱和留存,慢慢地就有了文字。從古埃及象形文字,到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再到中華民族的甲骨文,以及後來不同的文字,都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經驗傳遞的過程。

這樣不斷發展的過程逐漸形成了知識的傳遞,後來慢慢就有了學校。孔子在2500年前就辦了培訓班,也不需要什麽辦學執照或者許可證,自己在傢鄉招了3000個學生就開始教書了,當時的教育氛圍反而比較輕鬆自由。

當然,那時候衹有極少數人能接受教育,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中超過4億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以上,所以今天我們祖國最偉大的壹個成就,就是基本消除了文盲,這就是教育帶來的好處。

但光靠文字也形成不了知識的集中傳遞。有文字以後,歐洲經歷了中世紀黑暗的1000多年,而在中國,實際上在唐朝以前,我們的知識基本上也隻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並沒有真正地傳播,直到印刷術的出現。

印刷術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閱讀的權力,所以歐洲的文藝復興之所以能迅速開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古登堡發明了印刷機,能夠大量印刷《聖經》,讓更多的人能閱讀。

c)聽課與閱讀

隨著人類的進步發展,我們學習知識的速度,以及知識被淘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這個過程中,人類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所以今天的孩子學習都非常辛苦,因為他們要把人類積累了5000年的知識,用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時間,打好基礎,而且還要學編程、學計算機,這又是壹個不壹樣的過程。

但生命就是這樣不斷學習,不斷競爭,不斷領悟的過程,我們也在成長的過程中,壹邊學習,壹邊領悟,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判斷力和做事的能力,讓自己能加入到競爭的行列中,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用到我們的事業中、工作中、發展中,最後讓生命開花結果。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人的壹生是比較累的,但這就是壹個成長的過程。

學習通常有兩種方式,壹是聽課,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中學、大學,都在聽老師講課。二是閱讀,自我閱讀。聽課和閱讀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聽課是壹種知識的積累,可以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種方式。我們從小到大,最主要的還是在被動聽課,老師灌輸,我們接收,而且在中國這樣的師生關係下,有時候無論老師講得對錯與否,好像都沒有太多可以討論的余地。

這種被動聽課的效率也比較低,有心理學和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壹門課是由壹個老師單向輸出,沒有和學生產生更多交流,學生很快就會忘掉接收的信息、知識,隻能記住大概3-10%,甚至不到10%。但如果學生能在聽課過程中不斷和別人探討,把被動聽課變成主動聽課,能記住的知識點就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

所以在中國的課堂中,老師們要學會和學生討論著講課,讓學生不斷地對觀點進行討論、反饋,甚至反駁,這樣聽課的效率會高很多。

如果到了大學,老師依然滿堂灌,這樣的大學老師是嚴重不合格的。真正的大學老師應該學會蘇格拉底、柏拉圖或者孔子的教學方式,是具有主動討論性的、跟學生對話性的交流方式。

大傢都知道《論語》是孔子和弟子們的壹問壹答,裏面有壹半的內容是孔子的弟子說的,最後才積累了很多有智慧的語言。如果當時孔子也滿堂灌,不和學生討論,就沒有今天的《論語》。我在北大的時候逃了壹半以上的課,基本都是老師滿堂灌的課,枯燥無聊,照本宣科,講課也沒什麽智慧,也不幽默,像這樣的課就沒必要聽。

現在很多老師心胸比較狹窄,發現學生不來聽課,就開始點名,通過點名強迫學生來聽課,多少次不來聽課,就給妳不及格,我覺得這樣很不合適。

我在北大當了7年老師,我從來沒點過名,第1、2年,北大學生不來上我的課,因為我剛剛當老師,講課壹塌糊塗,但即使學生不來上課,我也不點名,因為我覺得如果我講課講好了,學生自然就會來。後來我講課變好了,學生就來了,即使不點名,班級里也都坐滿了學生。

所以也呼籲現在的大學老師們以後不要再點名了,可以花更多時間調整授課方式,如果講課講得好,即使妳不點名,窗戶上也都會趴滿學生的。我在北大的時候,趴了無數次窗戶,就是為了聽那些我想聽但又沒搶到的課。

接下來,聊壹下閱讀。閱讀對我們來說是壹件特別好的事,閱讀永遠是主動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很好地鍛煉大腦,因為我們讀到的文字本身是抽象符號,我們需要把抽象符號轉換成某種思想或是形象,就得經過大腦的加工、改造,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大腦的活躍度。

比如我們讀壹本小說,大腦把眼睛所看到的抽象符號變成了故事情節,這個過程就加強了我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建設。所以從小就閱讀的孩子,頭腦相對更靈活,因為他們的大腦壹直都在加工各種信息,但從小看電視長大的孩子,受到的大腦訓練就會少很多,因為看電視本質上是壹種被動接受,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閱讀,少看電視。尤其當我們長大以後,讀到了有思想、需要思考的書籍,會更加激發大腦的思考活力。

到現在為止,我都認為學習是由聽課和閱讀兩個方麵組成的。光聽課不閱讀,可能會養成被動心態,光閱讀不聽課也不壹定能聽到真知灼見,因為有些老師會突發靈感,講很生動的課,所以聽課和閱讀,這兩者都非常重要。

d)三“識”與三“能力”

人的壹生是由知識的發展和智慧的發展組成。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碩士、到博士,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壹種知識的疊加,這可以讓大腦獲得更好的思維能力,也讓大腦更容易接受更高、更深刻的學習。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壹定要讀到博士,讀到博士也不壹定就表明對知識通達,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智慧,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思考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完成智慧的躍遷。

真正的聰明不在於如何考取高分,而在於對世界上事物的理解,對如何取得更好的成功和成就的壹種領悟。所以如果我們隻是聽課和讀書,卻不思考,僅僅是積累知識,就等於壹輩子白學。有很多人博士畢業,壹生既沒有理論建樹,也沒有思想創造,更沒有優美的文筆留在這個世界上,這書就白讀了。

所以,我們人生的發展過程就是三“識”,即知識、學識、見識提昇的過程。知識可以通過讀書和上學獲得,學識可以通過跟老師、同學的交流探討達到,而見識是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通過對自己人生苦難的解決,對自己胸懷的提昇所達到的。

我們常說壹個人的見識跟文化其實不壹定有關係,有些沒有太多文化的人,也常常有很大的格局,甚至有很大的戰略部署。比如劉邦,儘管沒什麽文化,但他有見識,相較之下,項羽的見識就差遠了,儘管項羽身上有英雄氣,但他比較短見,非要錦衣還鄉,最後婦人之仁,這就屬於沒有見識。所以壹個人的見識跟他的知識沒有必然聯係。

在提昇三“識”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提昇自己三種能力,壹是獨立思考能力。想問題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能人雲亦雲,不能成為烏合之眾,不能變成平庸的追隨者,也不能屈服於權威。

第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比如,當我掰不斷樹枝的時候,就會想到我能不能用鋸子。鋸子不行,用刀是不是可以?刀也砍不斷,用火能否把牠燒斷?所以人類是壹種能提供多角度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動物。

第三,理性邏輯分析問題的能力。人成長時壹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不再被情緒和感性所主導。所謂情緒主導就是指我們的憤怒、怨氣等情緒會幹擾決策和行動;所謂被感性主導,就是高興了就做這個事,不高興就不做。

要解決人生中的問題,當然不能完全排除情緒和感性,因為人本質上是感性的動物,理性隻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為了使自己生存而不得不應用的壹種能力,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要學會理性地、邏輯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衹有這樣我們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地麵對現實,並且找到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整個人生的學習過程,是壹個不斷領悟的過程、不斷增加“三識”、增加三種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也並不會因為我們上了大學就結束。人類的苦難就在於,我們壹輩子都得學習,如果不保持學習,就沒辦法戰勝自己,從而在這個社會中取得優勢。

而且如今的社會早已大不相同,原來在農村社會,如果我壹輩子在農村,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如何種地,如何跟村里人打交道等等,但現在,整個社會都打開了,我今天在上海,明天可能在北京,今天在中國,明天可能在國外。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永遠不可能終止。

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如果想要生存、發展,最重要的不是工作或掙錢,而是學習。衹有保持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機會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價值。而不學習的人,比如大學畢業後從來不讀書、不聽講座、不聽課、不鉆研的人,其實雖生猶死,因為這樣的人已經失去了進步的能力,他的能力發展、對世界的看法必然會受到限制,會變得越來越狹窄,所以希望大傢還是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

e)如何實現終身學習?

我曾經做過壹個總結,我們需要五個步驟才能完成全部的學習過程。

第壹,讀萬捲書,即多讀書。

第二,行萬里路,我們要到現實世界多看看、多走走,每天走到壹個不同的場景,可能就會多壹份不同的感悟,走到壹個不同的城市,可能就有壹些不同的認識,走近壹個不同的民族,可能就會對這個民族有不同的感覺。

第三,閱人無數,在行走的過程中,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大傢都知道,行走江湖的人壹般都比較機靈,能洞察世事,這就是閱人無數所帶來的壹個重要結果。

第四,名師指路,也就是老師講課,我們聽課。

第五,個人領悟,就是個人思考能力的過程。

所以讀萬捲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個人領悟,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五大步驟。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兩點特別重要,第壹,要在生活中、事業中進行實習,把學到的、領悟到的東西應用到事業和工作中。所謂“學而時習之”,我壹直認為這個“習”不是復習,而是實習,即把學到的東西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發展自己的事業。這也是學習最關鍵的手段,我們學了半天東西,即使滿腹經綸,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應用,還不如不學習。所以學以致用,知行合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不論是閱人無數還是行萬里路,我們都在和人交流,如果能和學識比較好的人壹起交流討論,就能幫助我們在學習上獲得比較大的進步。

上過大學的朋友都知道,上大學最大的收穫是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嗎?是因為大學校園美麗嗎?是因為圖書館有5萬本書或者500萬本書嗎?都不是。大學學習收穫最多的,就是同壹個宿舍里的“臥談會”。壹個宿舍的幾個同學在宿舍熄燈後,講天、講地、講世界,講的過程中互相砥礪,這才是對我們能力最大的提高。

現在回想我北大最值得記憶的生活,其實就是每天兩個小時左右的臥談生活,晚上十點熄燈後,就開始在床上躺著講事情,講講男女關係,講講各種讀到的書,聽到的軼事,互相之間諷刺打擊壹下。這不光增加了我們的知識和見識,還鍛煉了胸懷和心胸,所以這個過程反而能讓我們學到更多。


進入社會以後,我們也要多和那些能夠給我們帶來思想和進步的人打交道。這些年大傢比較喜歡上EMBA、MBA的課,其中壹個目的就是為了互相認識、互相學習,所以EMBA班、MBA班的同學常常會互相參觀企業,會有交流會。如果班里的同學在壹起除了吃就是喝,反而沒意思。

所以學習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用,然後再在創造事業、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學習更多。有壹句話叫“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可能比我們純粹的讀書、讀書、再讀書,讀到最後把自己讀成書呆子要好。

我還算是比較有學習習慣的人,現在做新東方比較辛苦,日常事務比較多,我讀書和寫作的時間真的極大地被擠壓了。但即使這樣,我每年也會認真閱讀大概二三十本書,翻閱大概100-150本書,我在短視頻里推薦的書,都是我讀過的,我堅決不推薦我沒讀過或翻閱過的書。我的書房里有接近壹萬本書,所以走進來天上地下到處都是書。

除了讀書,我每年大概還會聽300-500個小時左右的課程,差不多平均每天能聽壹兩個小時。因為我早晚都會散步,加起來就有壹個小時,我又常常出差,在飛機上、火車上,衹要利用好這些空余時間也可以聽書。所以我壹年能聽500個小時左右的書,而且我通常會倍速聽,比如1.5倍速或是2倍速,這樣就又可以聽得更多。

同時,我每年還會特別去和有學識的人聊天。大傢都知道我做過壹個節目《酌見》,做這個節目有個非常重要的收穫,就是我能向這些企業傢們學習。平時和這些企業傢們壹起喝酒時,問問題不能問得那麽深入,但通過《酌見》,我就可以非常正式地和他們進行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交流,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我在閱讀的時候還會保留壹個習慣,在書上做記號、做記錄,然後用錄音轉文字的方式把我勾畫出來的內容放進讀書筆記,這樣比直接謄抄要快很多。壹方麵我們要學習,另壹方麵也要盡可能節約時間。

平時我比較註意節約時間。有些資源是可再生的,比如金錢,花掉了還能再掙,精力有時候也還算可再生,比如累了睡壹覺可能就能恢復精力。但時間不壹樣,時間過去了就沒有了,所以唯壹不能再生的資源還是時間。誰能更好地節約時間,實際上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所以大傢壹定要把盡量多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留給自己的傢人、朋友,留給自己的工作、學習,更重要的,要留給學習和成長。

今天就分享到這兒,祝大傢都能成為終身學習的人。今天就先睡個好覺吧,再見。


廣告時間

東方甄選,是新東方旗下的唯壹農產品直播帶貨平臺。為大傢選好物的同時,幫助更多堅守初心的農人。(點擊下方圖片,進入東方甄選會員)

抖音搜索:東方甄選;

視頻號搜索:東方甄選會員;

公眾號搜索:東方甄選會員;

好物在櫥窗,恭候大傢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