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甩饼图片以及印度甩饼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印度甩饼图片,以及印度甩饼广告图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舌尖上的印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偏见

小时候特喜欢看那些经典的印度电影,幻想有一天也能亲自去一趟这个神秘的国度。长大了,印度没去成,却发现注意力开始专注印度本土菜。印度美食可谓争议颇大,有人说印度餐辛香甜辣,口味十足,有人说吃印度餐必拉肚子,去印度一定要带泻立停!今天小编来介绍几款印度美食,你们赶脚下,有机会必须得试一试!



一、印度拉茶

“印度拉茶”也叫“香料印度茶”,主要是因为它里面放有马萨拉调料(MASALA)。“印度拉茶”的制作方法是:先把水烧热,加入立顿红茶和姜烧开,再加奶烧开,最后放入马萨拉调料。厨师如果想“作秀”,还可以将茶水在两只茶杯间来回倾倒,展示“拉茶”的制作。“印度拉茶”冬夏皆宜,冬天饭后热饮,更有助于暖身。



二、印度甩饼

甩饼起源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一带,是当地土着马来人的传统美食.后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流传至印度,其制作方法在印度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它因印度而成名,所以被称为印度甩饼. 后来传入中国,因其独特的口味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口感酥脆,香味独特,有异国风味。现场制作很具欣赏性

薄、脆、软、香。外表色泽金黄,层次丰富,吃起来外酥里嫩,松软香脆,味道可口。

叁、印度奶茶

印度奶茶,印地语叫Chai,发音源自广东话的茶。是印度着名饮料。奶茶在印度是个中极品,每天都要喝上几杯才舒坦。在街边坐满当地人的茶档喝奶茶,和大家一起看着煮茶的老伯不慌不忙加茶叶,倒牛奶,再煮上十几分钟才成事。一般一锅茶只能倒十杯小茶左右,完了还得再等。而好喝的奶茶与煮茶人的年龄及煮茶时间一般成正比,我喝过最好喝的奶茶就在泰姬陵门口的茶档。

奶茶,印地语叫Chai,发音源自广东话的茶,按中国的茶分类,当属发酵型的红茶,与中国传统红茶不同的是加工时将茶叶切碎,饮用时加奶加糖。因着气候的不同,烧奶茶的方式有两种,南方讲究个“拉”,两个杯子间牛奶和酽茶倒来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棕色弧线,以便茶溶;北方则说的是“煮”,将牛奶倒入锅中,煮沸后加入红茶再小火煮数分钟,加糖过滤装杯。

四、印度炒面

印度炒面是道味道非常特别的面食,又有人称之为马来炒面。印度炒面(mee goreng)是道味道非常特别的面食。由于meegoreng是马来文,所以又有人称之为马来炒面。其实,这道面食是出自印裔回教徒(又称嘛嘛mamak)。

印度炒面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调味料中,加入了蕃茄酱和辣椒酱,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有点类似淋上蕃茄酱的意大利面。一般的印度炒面,材料有马铃薯、炸豆干、豆芽、鸡蛋等,多是蔬菜。想吃素的,可以只放蔬菜,不喜欢吃鸡肉的,可以虾仁、鱼板、鱿鱼等取代。若没有酸柑汁,可以柠檬汁或白醋取代。若喜欢吃口感比较硬一点的面条,在炒面的过程中,可以少放一点水;反之,则多一些。这道面食一定要趁热吃才好吃。

五、印度香米

【中文名称】 印度香米,【英文名称】 Basmati,【中文俗称】巴斯马蒂、巴斯马蒂香米。

Basmati 是一种比 泰国香米 更昂贵的着名香稻品种,栽培历史悠久, 米粒细长,外观透明,带有一股浓郁的坚果般香气;黏性低,口感干硬,易于消化,煮成米饭后,米粒会增长2-3倍。

六、阿萨姆茶

阿萨姆茶是出产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的红茶。 阿萨姆位于东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不丹相邻。

阿萨姆红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澹澹的麦芽香、玫瑰香,滋味浓,属烈茶,是冬季饮茶的最佳选择。



好了,现在你终于知道了吧,印度除了宝莱坞的精美上乘的电影,还有不可错过的美食,有机会就试一试吧,也许你就会不知不觉的喜欢上印度的美食哦!

提到神奇,立马就会想到印度:“奇葩”民族,一些无需多做解释

导语

说起神奇,我想我们心中想的肯定都是同一个国家,最早接触这个国家的时候,还是比较厉害的印度阿叁哥,和那个骑着摩托搭载着好多人的开挂印度人民,那会对于印度的了解,可以称之为开挂民族的家园,认为印度整体还是比较厉害的,但随着了解越多,看到印度满大街的牛,又知道了关于牛的一些文化,才觉得,印度,真的是有点‘奇葩’。

开挂民族

印度人民非常厉害,经常给外界秀一些非凡的操作,像是印度甩饼,就甩得非常的艺术,而印度的火车也有一种文化,绿皮火车通常可以搭载很多人来来回回,开挂的人生,无需多言,而且,据悉印度的程序员个个也比较厉害。

印度,有点“奇葩”

在了解不透侧以前,小编严重的印度大致就是这样子,但是在后来,当看到印度满大街的牛,自由行的时候,有了解到了一些深层次的“文化”,不过这种文化,就不是那么让人容易接受了。虽然还是理解,但是绝大部分的接受不了。

印度对牛有一种特别的文化信仰,当地人认为牛是一种非常神圣的物种,每个牛的身上,都会佩戴一些关于福之类含义的绳子,在印度,牛并不会拿来吃,不仅不吃,还会任其自由生长,牛的伙食也非常好,但不要以为他们对牛的着迷就仅局限于自由散养,在印度,神圣的牛身上的产物他们也是不曾落下的,就像牛屎、牛尿这些排泄物。

结语

肯定有不少人听说过“牛屎饼”、“牛尿饮料”这些“印度本土美食”,当地人会对这两样进行特殊的加工,而后又会在印度销售,据说,在卫生事件严峻的时候,便有很多人拿“牛尿饮料”来抵御病毒,他们认为,这些东西也具有药性,能够治病,但是否有效又或者是心理作用还是令一说了,之前也有提过印度会将这两样销售中国,但我国的吃货们,在听到后,第一反应都是赶紧拒绝,真要进口过来,市场可能也会非常局限呢。

最平价的海南鸡饭在哪里?

文/柳成枝

图文:审稿-嘟嘟、排版-斯凯勒

封面图:©SAKON LUMPONGPHAN/Shutterstock

4月7日开始,新加坡正式实施“断路器(Circuit Breaker)”措施,关闭非必要工作场所,防止新冠肺炎在社区传播。但“断路器”措施并不等同于关闭所有公众场合,许多超市、菜市场、咖啡店都照常营业。

是的,你没有看错,即使是在这种非常时期,咖啡店这种人群密集的地方仍然开放。

咖啡店不就是喝喝咖啡的地方吗?疫情当前,难道去咖啡店买杯咖啡也成了非做不可的事?

图:igogoli.com

咖啡店和小贩中心的前世

在新加坡,咖啡店和咖啡厅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前者是几乎每一个新加坡人一辈子一定都会去的地方,有的人把它叫作咖啡店(Kopitiam),有的人把它叫作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有的人把它叫作食阁(Food Court)。至于咖啡厅,那是星巴克,抑或是其他品味咖啡的Cafe。

其实名字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见证了新加坡的历史。

这种在闽方言中叫作“Kopitiam”的咖啡店雏形,至少可以追溯到英殖民时期。

©Heng Lim / Shutterstock

在那个年代,许多餐饮业的规模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当时的小贩还不怎么规范,有的是店铺,有的是流动式摊贩。有人把这种贩售饮食的地方叫“摊”,也有人叫“档”,各个方言族群说法都不太一样。至于马来人,则把当时的咖啡店叫作“Gerai”(档口/摊位)。

由于英殖民时期的政府并没有严格地管制,所以那时很多的摊贩聚集地或咖啡店都是非常龙蛇溷杂的地方,除了吃吃喝喝,咖啡店还可以是非法投注站,或者是大隐隐于市的非法麻将馆。在那时候,咖啡店也是许多人社交的重要场合,甚至包括当时的黑社会,比如电视剧中常见的黑帮谈判,也会出现在咖啡店中。

当然,除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大场面,咖啡店的形象在更多时候还是很朴素的,譬如说叁五好友到咖啡店聊天、下棋。同时,为了吸引广大群众来消费,从一开始在店内大声读报,到后来用收音机听新闻、听歌,再到后来引进电视让群众坐下来享受休闲时光,说咖啡店见证了新加坡早期科技的变迁也并不为过。

Circuit Breaker 实施后,各食肆只可打包,不可堂食

© kandl / Shutterstock

© huntergol hp / Shutterstock

而如果没有海南人这个方言族群,新加坡的咖啡店或小贩中心文化可能就不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

相比起闽南、潮州、广府、客家等其他方言群体,海南人落脚于新加坡的时间较晚,在找工作方面也相对吃亏,但海南人另辟蹊径,在新加坡走上了餐饮创业这条路。

现在很多新加坡的知名南洋料理品牌如Killiney Kopitiam、亚坤(Yakun Kaya Toast)、瑞记鸡饭(Swee Kee Chicken Rice)等,都是海南人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老字号。

之后真正让咖啡店走进社区,和新加坡人的生活捆绑在一起,甚至发展成为独特的新加坡小贩中心文化,则是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事。在新加坡政府的管理下,咖啡店或小贩中心不再是从前那个带来治安隐患、卫生条件堪忧的地方了,许多咖啡店或小贩中心进驻到政府的组屋中。

咖啡店和小贩中心的今生:

王子与庶民共存的所在

1972年,新加坡政府在裕廊(Jurong)建立了第一个小贩中心。

今天的新加坡,有114座小贩中心和超过6000多个摊位,这还不包括那些兴建中的社企小贩中心(Social Enterprise Hawker Centre)和一些私人食阁。撇开那些在新加坡市中心的小贩中心,你几乎找不到哪个邻里社区是没有小贩中心的。

©joyfull / Shutterstock

©Heng Lim / Shutterstock

老人家们口中的“Kopitiam”(咖啡店)成了许多年轻一辈所说的“Hawker Centre”(小贩中心),有些人也把装有冷气设备的地方叫作“Food Court”(食阁),甚至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这些早期的咖啡店还发展成企业规模,如Food Republic(大食代)、Kopitiam、Food Junction(福将坊)等大型食阁。

但不管是冷是热,来小贩中心解决叁餐的人一直都那么多。

对很多新加坡人来说,小贩中心几乎承包了他们的一天。早餐吃来自印度同胞的印度甩饼+一杯浓浓的咖啡乌(Kopi-O),午餐吃马来风味的椰浆饭(Nasi Lemak),晚餐吃海南鸡饭,一天横跨叁个种族的饮食文化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一点都不稀奇。最重要的是,以上的所有料理小贩中心都能一次满足你。

©2p2play / Shutterstock

©Air Elegant / Shutterstock

炒粿条、炒福建面、印度甩饼(Roti Prata)、沙爹(Satay)、辣椒螃蟹、鱼片米粉、披萨、西式炸鸡排,从华人餐、马来餐到印度餐,从南洋料理到国际料理,今天的小贩中心只有你不知道如何抉择的美食,没有你找不到的美食。

©ZDL / Shutterstock

我们常听说新加坡生活成本很高,但我们却很少听说新加坡人在家做饭。难道只是因为小贩中心选择多吗?

另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便宜。

事实上,一盘来自一般小贩中心的海南鸡饭,通常是在新币3~3.5元(15-18块人民币)之间。而这个价位,和十年前并没有太大的落差。

也就是说,保持价格的公道和兼顾多元种族的味蕾,成了小贩中心在新加坡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小贩中心的食物不贵,但不代表小贩中心无美食。

©THANAN KONGDOUNG / Shutterstock

相反地,小贩中心不仅仅是许多新加坡人搭电梯到楼下就能解决叁餐的公共厨房,很多小贩中心还以个别的美食掏空了许多新加坡人的钱包,

譬如说麦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的天天海南鸡饭、老巴刹(Lau Pa Sat)沙爹街的第7、第8档沙爹(Satay)、

中峇鲁美食中心(Tiong Bahru Food Centre)的楗柏水粿(Jian Bo Shui Kueh)、旧机场路小贩中心(Old Airport Road Food Centre)的老夫子炒粿条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老巴刹的百年维多利亚建筑风格,也让这个小贩中心在美食之外,多了一重历史和美学价值。

©Em-ZyM / Shutterstock

©structuresxx / Shutterstock

©Momentos_sg / Shutterstock

俗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这些坐落在寻常百姓家之间的小贩中心和咖啡店,却也贡献了两个米其林一星餐厅。一个是位于牛车水大厦小贩中心(Chinatown Complex Food Centre)的了凡鸡饭,一个则是在劳明达地铁站(Lavender MRT)附近的大华猪肉粿条面。以了凡鸡饭来说,位于小贩中心摊位的了凡鸡饭一盘差不多是3块新币。从性价比来说,这些平价美食的输出还是很高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总能在新加坡的小贩中心见到各种最熟悉的陌生人,譬如说林俊杰。在周杰伦的综艺节目《周游记》中,林俊杰带周杰伦去的其实是位于新加坡森林广场(Sim Lim Square)的小贩中心。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林俊杰对这一带非常熟悉,而他点的“Mee Pok”(肉脞面)虽然不像肉骨茶、海南鸡饭等料理在国际间发光发热,却也是非常地道的新加坡美食。

如果说林俊杰的光顾还不足以突显出小贩中心的星耀级别,那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对于民间美食的热爱和执着也许可以说明问题。除了曾和家人在小贩中心吃饭之外,李显龙也曾因排队买鸡翅而被路人拍下上传脸书。

网友在小贩中心遇到李显龙与林俊杰

当然,去小贩中心吃饭的新加坡艺人其实是多不胜数的,只是未必都会引起什么大骚动,毕竟这些桉例实在太多。但从这些经典事例我们就能看出,《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里富豪们下机后选择直奔纽顿小贩中心(Newton Food Centre)可能并不是在打小贩中心的广告,而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表现。

而如果没有咖啡店或小贩中心的话,类似《琼园咖啡香》、《荷兰村》、《家在大巴窑》这种讲述新加坡草根生活的本土题材电视剧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结语

2018年8月19日,李显龙在新加坡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提出将为“小贩中心文化”申遗一事。一时间,坊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毫无疑问,有很多新加坡人是举双脚赞成的。但也有很多质疑的声浪,尤其是来自邻国马来西亚的网民。

很多马来西亚网民认为,小贩中心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文化遗产,而且椰浆饭、罗惹(Rojak)、肉骨茶、海南鸡饭,只要你能说得出名字的新加坡美食,马来西亚都有。

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加坡的小贩中心的确不是什么绝世而独立的存在。毕竟,小贩中心的摊位设置,和国内的大排档什么的,看起来就是孪生兄弟。但既包含多种地道美食,又能做到兼容多元种族,最重要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餐饮价格还十年如一日,能够一次满足这些特性的,恐怕也就只有新加坡的Kopitiam了。

参考资料:

1.Lai Ah Eng, ”The Kopitiam in Singapore:An Evolving Story about Migr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32”, Jan 2010.

2.https://www.nea.gov.sg

3.https://data.gov.sg

EN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