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本纪 蜀王砂锅配方

发布时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蜀王本纪,以及蜀王砂锅配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叁星堆考古,揭开古蜀文明神秘面纱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沉睡叁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叁星堆遗址1号、2号“祭祀坑”震惊世界。夸张的纵目面具、高大的青铜立人、奇特的“通天”神树,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近日,叁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叁星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来到“南博讲坛”,以《叁星堆与中华文明》为题,介绍了叁星堆遗址自1929年首次发掘以来的考古历程,特别是2019年以来6个新“祭祀坑”中的一些重大发现,分享自身多年叁星堆考古的发现与思考。

A 印证文献记载,古蜀王国并非子虚乌有

叁星堆的故事始于1929年。这一年,一位农夫在月亮湾挖出了不少明显带有蜀地风格的玉器。月亮湾与叁星堆仅有一河之隔,这条河叫马牧河,马牧河西岸的平原上隆起叁座土堆,恰如天空中的叁颗明星,叁星堆故此得名。

叁星堆在1934年有过一次短暂的发掘。新中国成立后,叁星堆才真正吐露出深埋地中千年的无穷瑰宝,让世人震惊不已。1986年,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两座“祭祀坑”,人们今天在叁星堆博物馆中看到的那些标志性的器物——双眼凸出的青铜面具、连接天地的青铜神树、双手不知持何物的青铜大立人、表现叁星堆人对太阳崇敬之情的青铜太阳轮等,均出自这次发掘。

这些丰富而又罕见的出土文物,每一件都是无与伦比的绝世珍品,为人们了解神秘的古蜀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们真实地印证了文献古籍中的记载,并由此可知,传说中的古蜀王国并非子虚乌有,而是如此灿烂。

2020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和院校,正式展开新6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多学科、多机构的聚力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充分运用下,一系列超乎想象的新发现不断涌现。讲座现场,冉宏林特别介绍了其中的部分“明星文物”。

4号坑中发掘出的3件扭头跪坐铜人,以极为写实的人体造型区别于先前抽象、夸张的器物,尤其对于各部位细节特征的把握极为精细,手指关节处的凹窝、腿部的肌肉线条、抓地的脚趾头等均展现出叁星堆青铜人像铸造技艺的高超水平。

8号坑中出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青铜神坛,整体造型十分繁复。在神坛的层层高台之上,竖立着不同造型的青铜人像,刻画了类似于祭祀的某种盛大仪式的场景。神坛旁边还发现一件同样体量颇大的青铜神兽,大眼宽嘴,细腰粗腿,头部有一只独角,独角之上顶着一个平台,上面站立着一个青铜人像。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叁星堆发现的铜人都是跪姿或站姿,以示对神的虔诚,但在此青铜神坛上,首次发现了坐姿人像。

5号坑中的黄金面罩被认为是附着在青铜人像上的,在工匠的捶打下质地如纸般轻薄,尺寸比正常人脸稍大,造型则是先前大家所“熟悉”的招风耳、菱形眼、高鼻梁、大咧嘴,整体看上去威严而神圣。

7号坑的“镇坑之宝”龟背形网格状器是铜器和玉器的复合件,形似烧烤架,同样是一件“前所未见”的器物。玉器被合页式的镂空铜器夹着,玉器外边同时还包裹着丝绸。

这些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再次证明了叁星堆人浪漫的艺术想象与创造力。

B考古发现,古蜀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文明中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朝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为传说中的古蜀历史抹上了一层浓郁的神秘色彩。

其实,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是古蜀先民的栖息之地了。但由于传世文献对古蜀早期历史的记载非常模煳,故而云遮雾绕,一直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

譬如《蜀王本纪》记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叁万四千岁。”常璩《华阳国志》写道:“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又说“巴、蜀厥初开国,载在书籍,或因文纬,或见史记,久远隐没,实多疏略”。

直至近代,有了叁星堆等考古发现,古蜀国的神秘面纱才一点一点被揭开。

冉宏林表示,从叁星堆遗址的基本情况、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有祭祀活动等全方位体系中,能够看出来叁星堆遗址中的城墙建筑、锅碗瓢盆儿,吃的水稻、小米,跟国内其他地区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有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叁星堆遗址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国内其他地方的经济基础是一样的,还有就是叁星堆遗址中,尽管有一些看起来独树一帜的,但是它也有很多跟国内其他地区相似甚至难以辨别的器物。”冉宏林在现场列出6件来自不同遗址的铜尊图片,有重庆巫山地区的双堰塘遗址出土的铜尊,有湖南洞庭湖岳阳地区发掘的铜尊,还有叁星堆遗址发掘的铜尊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铜尊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至少长江流域的青铜尊都是很相似的,铜罍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叁星堆考古发现揭示的古蜀文明,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系统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文明中心。

代表南方文化传统的《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记载,则构成了一个帝俊神话传说体系。《山海经》中记述说,帝俊不仅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还是人间众多部族之父。其中非常重要的说法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述“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这是古籍中关于农神与五谷起源最明确的记载了。后稷是各族心目中播种五谷的农神,而帝俊是后稷之父,可见帝俊与稻作文化的起源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神后稷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长江上游,和古蜀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四川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稻作栽培,特别是成都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从文献记载来看,古蜀国很早就已成为一个盛产水稻的中心。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经》已有“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的记载。都广之野,通常就是指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后稷是公认的农神,而葬在都广之野,可见农神与古蜀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关于古蜀的稻作农业与文化崇尚,不仅《山海经》中记载了帝俊与后稷的神话传说,成都平原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也给予了充分的揭示。譬如叁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就印证了《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一些神话传说,揭示了古代蜀人信奉的太阳神话与龙的崇拜。

C南北交融,叁星堆文化内核是“中华”

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青铜神坛、黄金面罩……这些文物在以奇妙诡谲的造型吸引大众眼光之余,也让许多人对此不禁感到费解,叁星堆到底从何而来?

考古研究发现,叁星堆出土的器物,既体现出了鲜明的本地特色,又接受了来自中原等地文化的影响,从而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据。

“青铜顶尊人像、龙形青铜器、神树纹玉琮等文物,细细解构后其实都能够看出,其背后与中华文明圈之间的联系。”冉宏林说。

在明确叁星堆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应当看见其与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冉宏林在现场还分享了许多从叁星堆出土的,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似甚至难以辨别的器物:玉琮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璋这种具有庄严内涵的器物,揭示了叁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联系的又一条管道。璋是一种扁平而修长的玉器,有的璋在顶端会开出一个V字形的缺口。古代典籍《周礼》提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这六种玉器分别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璜、玉璋,合为“六瑞”。璋起源于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成为核心的礼器,这一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器物,在商周时代已出现在了叁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中。1986年考古学家在叁星堆2号坑发现了一件特殊的玉璋,在这件玉器上凋刻着两幅“祭山图”,展示了古蜀人祭祀神山的场景。

此外,神树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和谐理念,顶尊跪坐人像所彰显的对于文明礼仪的尊崇,以及大量龙形象的器物等,均是中华文明的经典元素,充分说明了古蜀先民拥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冉宏林表示,以叁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以鲜明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的中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了周边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因而最终呈现出独特、丰富、生动的文明特质。

来源: 南京日报

古巴蜀怎样参与夏商周历史?如何被秦国灭亡?和越南又有何瓜葛?

在现代的一些历史叙述里,秦国在公元前316年灭亡巴蜀经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现代许多人认为:巴蜀在后来成为了秦国的粮仓,使秦国进一步富强,为后来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但对于巴蜀在被秦国灭亡之前是个什么状态,有什么渊源,可能多数朋友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巴蜀有什么渊源,在灭亡之后他们的王族又有什么故事。

李白《蜀道难》的前几句

我们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被秦国灭亡之前巴和蜀是两个不同的政权。而关于蜀国的起源,其实可能很多朋友都曾经有过耳闻,因为在诗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里,就提到了蜀国起源的传说。《蜀道难》的第叁句里就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这其中提到的“蚕丛及鱼凫”其实就是传说里蜀国早期的两个君主。

根据东晋时期的史书《华阳国志》记载,早期生活在蜀地的族群被称为蜀山氏。而在黄帝的时代,黄帝家族就和蜀山氏进行了联姻,当时黄帝的儿子昌意娶了出身于蜀山氏的女子昌仆,两人还生下了儿子高阳,而高阳就是上古传说中五帝的第叁位,也就是帝喾(kù)。

有传说认为蜀人是帝喾的后裔

后来帝喾又把自己一些庶出的后代分封到了蜀地,而他们在后来成为了蜀地的统治者。当然,这些记载也是很有争议的,比如在其它一些记载里就说,昌意和昌仆的儿子并不是帝喾,而是五帝中的第二位颛顼(zhuānxū),而帝喾是颛顼的侄子,是黄帝的长子玄嚣的后代。

但无论如何,这些记载也还是说明当时蜀地就已经和中原有了密切往来,并开始有了相对成体系的政权。而还是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到周朝时期礼崩乐坏,这时蜀地的首领蚕丛突破礼制,自封君主。而《华阳国志》在介绍蚕丛的时候还特意提到了他的一个外貌特征,说他“目纵”,现代一般将这个描述解释为人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那么看到这里,恐怕很多朋友都会想到近年在四川叁星堆遗址出土的那些文物了,确实其中一些青铜塑像对于眼睛的刻画和《华阳国志》里对于蚕丛的描写是非常接近的。

叁星堆一些塑像造型和史书里记载的蚕丛很像

不过《华阳国志》对于蚕丛统治时间的记载却和其它一些文献记载以及传说有很大出入。因为在那些记载和传说里,蚕丛在夏朝末期就已经统治了蜀地,还曾经和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发生战争。根据这些说法,在夏桀十四年,他曾经派军队攻打蚕丛和他的盟友有缗氏,而蚕丛在战争中让有缗氏用美女迷惑夏桀,结果夏桀果真被有缗氏所送的两个美女迷惑,放弃了继续对蚕丛用兵,使蚕丛对蜀地的统治得以继续。

但根据传说,此后蚕丛又活了数百年。在蚕丛最终失势之后,蜀地的统治者换成了柏灌,他的统治也持续了550年左右。当然这些说法肯定是不能被视为信史的,现代研究普遍认为这些传说里的蚕丛和柏灌并不是具体的两个人,而是指早期曾经先后统治过蜀地的两个部族。

而传说里在柏灌之后统治蜀地的君主就是鱼凫了。《华阳国志》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可能位于今天四川灌县境内),现代一些研究认为这个记载说明蜀地在当时已经进入了农耕时期。而近年在叁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上有鱼鸟的图桉,这也被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鱼凫氏的象征。有些史书还记载说鱼凫还参加周武王灭亡商朝的牧野之战,所以鱼凫统治蜀地的时代很可能就是商周交替的时代了。

鱼鸟可能是鱼凫的象征

根据汉晋时期的史书《蜀王本纪》记载,鱼凫在一次前往湔山打猎时突然去世。之后一个来自南方,擅长耕地的人杜宇成为了蜀地新的统治者。根据《华阳国志》和《蜀王本纪》等书的记载,杜宇在统治蜀地之后,积极地开疆拓土,使蜀国的领地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在北方抵达了今天陕西的汉中周边。等于到此时,蜀国已经是一个有相当实力的政权了。

不过一些记载显示,杜宇统治蜀国也达到了200多年,所以杜宇应该也是指一个部族或至少是指一个家族。而根据传说,在杜宇统治后期,蜀地漂来了一具“浮尸”,蜀地乡民把这具尸体打捞上来之后,这尸体竟然活了过来。他说自己是楚人,名叫鳖灵,原来是在长江里“淹死”的。而蜀地乡民觉得他能“死而复生”,深感敬畏,所以把他当作神明供了起来。

而在当时,蜀地洪水泛滥,杜宇手足无措,因此就想到了这个江水里“死而复生”的神人。所以杜宇很快任命鳖灵去治水。而鳖灵还真的治水成功,很快被杜宇提拔成了宰相。而在此之后,关于杜宇和鳖灵的关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在传说中杜宇死后变成了杜鹃

第一种说法说:在鳖灵忙于治水期间,杜宇和鳖灵的妻子私通。后来他看到鳖灵治水成功,造福蜀地民众之后,心生愧疚,主动把君主之位禅让给了鳖灵。另外一种说法则说:鳖灵后来势力超过了杜宇,最终发动兵变,击败了杜宇。杜宇逃亡后反攻不成,最终自杀身亡。而无论按照哪种说法,最终结果都是鳖灵取代了杜宇,成为了蜀地的统治者。所以如果我们把这段传说里的神话色彩剔除,其实可以把这段历史理解成当时有一个外来的个人或族群曾经为了避难来到蜀地,而在蜀地站稳脚跟之后,他们逐渐崛起,最终取代了蜀地的杜宇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王朝。

而这个新的王朝就是后来被秦国灭亡的古蜀国。因为这个王朝所有君主的称号都是“开明”,所以也被称为开明王朝。在开明王朝时期,古蜀国也达到了国势的巅峰。在开明王朝第2任君主卢帝在位期间,他甚至曾经派兵去攻打秦国,一度打到了当时的秦国国都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周边)。而在卢帝的儿子保子帝在位期间,古蜀国国威扩张,曾攻打今天四川雅安到乐山周边的青衣县,威震当地的獠和僰(bó)等族群。

到开明王朝第9任君主开明尚在位期间,则开始全面接受中原文化,他去除了自己的帝号,转而称王,并按照中原政权的习俗设立了宗庙。而到开明王朝第12任君主蜀芦(又叫芦子霸王)在位期间,古蜀国仍然拥有很强的实力。当时蜀芦甚至曾经在与秦国接壤的汉中地区组织了一次上万士兵参与的围猎,并在这里与秦惠文王会面,在会见时蜀芦还占了一些便宜,因此非常得意。而这也足以看出当时古蜀国的国势之盛了。

春秋时期巴蜀(左下)对峙形势

但在当时正在迅勐崛起的秦国面前这种自大的强势,可以说也为古蜀国招来了灭亡的祸端。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必须先返回头,再讲讲巴国的历史了。

根据一些传说及记载,巴人的先祖也是华夏的人文始祖伏羲,伏羲的孙子后照是最早的巴人。而也有学者依据《后汉书》认为巴人可能是源于今天湖北省长阳县境内的蛮族后代。但无论是依据哪种说法,早在夏朝建立前后,巴人群体可能就已经存在了。

有传说认为巴人是伏羲后代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首任君主夏启在位时,就曾派臣子孟涂到巴人那里掌管诉讼事宜,这说明当时巴人可能就已经成为了夏朝的臣属。有些记载还显示,在夏朝末期,巴人还是夏朝的死忠,曾经帮助夏朝与商朝作战,在夏朝灭亡之后还曾收留了部分夏朝遗民。

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文字里,则有一些商王武丁和他的妃子妇好征讨“巴方”也就是巴国的记载。在整个商朝时期,可能都没能让巴国臣服,以至于在商朝末年,巴国成为了周朝坚定的盟友,派兵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

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利簋铭文

而在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周武王将一个同宗族的姬姓贵族分封到了巴国,因此在此之后,巴国成了与周王族同姓诸侯国之一,与西周王室一直关系友好。但在西周灭亡之后,东周王室衰落,各地诸侯崛起,巴国也在此时与迅速崛起的楚国发生了多次战争。

在公元前688年,巴国在战争中曾击败了楚文王率领的楚国大军,最终导致了楚文王的死亡。在公元前611年,巴国还曾联合秦楚一同灭亡了位于今天湖北和重庆交界地区的庸国,并分到了庸国的鱼邑(今重庆奉节)。但在公元前477年,巴国在与楚国的战争中先胜后败,国力大幅削弱,被迫退出了汉水流域。

在战国时代巴国被楚国不断压缩

此后巴国的重心逐渐迁移到了长江上游,也因此与蜀国发生了一系列冲突。而在随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巴国又多次被楚国击败,多次向楚国割让领土。最终在公元前329年前后,巴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也就是叁大盐泉都被楚国占领。这使巴国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也使古蜀国王蜀芦看到了吞并巴国的机会。

而在此之前,蜀芦曾将自己的弟弟葭萌封在汉中地区,葭萌虽然出身于蜀国王族,但他到了汉中之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与巴王关系友好,所以很快和蜀芦兄弟反目。结果葭萌在战争中很快被击败并逃亡到了巴国避难。这样战争很快就蔓延到了巴国,而本身就在崩溃边缘的巴国无奈,被迫向秦国求援。而秦惠文王在之前观摩蜀国军事演习的过程中已经对蜀国的实力有了充分了解,本来就已经在惦记蜀国。所以巴国的求援简直是想瞌睡来枕头,秦惠文王随即否决了丞相张仪攻打韩国的计划,全力支持大将司马错攻打蜀国。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和张仪率领秦军南下剑门关,进入成都平原。而之前志得意满的蜀芦此时才知大难临头,被迫仓促应战,结果在今天四川广元周边被秦军大败。蜀芦随后率领残军逃到了彭山地区,最终死于敌军之中。不久之后,古蜀国相国和太子领导的抵抗也宣告失败,两人在白鹿山战死,古蜀国灭亡。此后不久,张仪顺路把巴国也一并灭亡,把巴王和葭萌都抓到了秦国。

秦国并巴蜀之后的战国形势

不过在古蜀国灭亡之后,秦国并没有立即将古蜀王族斩尽杀绝,而是将出身于古蜀王族的公子通册封为蜀侯,作为自己统治的工具。但公子通和后面的两任蜀侯却都在获得册封后不久获罪被杀,在公元前311年前后,秦国转而让自己任命的蜀国守张若直接治理蜀地。一年之后,张仪在蜀地按照秦国国都咸阳的标准兴建起了蜀地第一座大型城市成都城,秦国正式完成了对巴蜀的整合。

这样秦国不但大幅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资源,还完成了对楚国的侧翼包围,使巴蜀成为了从西南方讨伐楚国的基地。而巴蜀也确实在后来的黔中之战和鄢郢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为最终秦灭六国,统一中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越南河内供奉安阳王蜀泮的寺庙

而古蜀国虽然在公元前316年就灭亡了,但其残余势力却可能又延续了100多年。因为根据近代越南的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在古蜀国灭亡之后,有一个古蜀国王子蜀泮率军南下,最终抵达了今天越南境内的东英县周边。在这里他击败了之前就跟古蜀国有世仇的当地政权文郎,之后自立为安阳王,并改国号为瓯貉。而这个瓯貉一直存在到了公元前208年,才在秦军南征中被秦将赵佗灭亡。至此,关于古巴蜀的历史才算告一段落。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因为早期可靠史料的稀缺,就像巴蜀的起源一样,瓯貉政权是否由古蜀国余脉建立也是存在一些争议的。(图片来自网络)